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大众喜爱的马拉松无需依赖金标头衔

新闻两点论 邹万明

10月29日,世界田联官网更新显示,上周刚结束的2025成都马拉松,从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调整为了普通标牌赛事。不久前,2025西安马拉松也调整成普通赛事。据媒体报道,国内一批城市马拉松正在进行主动调整。

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城市马拉松做出调整?有观点认为,成都、西安马拉松均没有邀请外籍特邀选手,无法达到金标的标准。2025年起,世界田联将金标赛事的上限设为25场,导致国内原本拥有大量金标头衔的赛事面临“降级”风险。

这当然只是表象。这股“去金标化”潮流背后,既有成本与资源配置的理性考量,也折射出马拉松赛事回归跑者本质的趋势。

调整背后的动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政策层面的“去金标化”。中国田协已取消长期沿用的金银铜牌评比体系,提升申报门槛、限制金标数量,旨在防止赛事之间的“恶性竞争”,让赛事质量而非头衔成为核心。

二是经济成本的考量。金标赛事需要高额奖金、邀请国际精英选手、满足严格的赛道和安保标准,主办方在预算压力下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本土跑者的服务与体验提升上。

三是市场需求的转变。随着马拉松参与人数的激增,普通跑者的体验需求已超过对金标光环的追求,赛事组织者开始回归“跑者时代”,注重赛道安全、补给质量和社区氛围。

实际上,“降级”对赛事本身并不等同于质量下降。2025西安马拉松虽然失去金标称号,但仍吸引了约3.8万名跑者参赛,赛道组织、志愿服务和城市宣传效果保持良好。同样,今年的成都马拉松有3.5万名跑者参与,赛后的跑者体验反馈良好。

当然,“降级”也带来一定挑战。金标赛事的国际曝光度和赞助吸引力相对更强,“降级”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赞助意愿下降,进而影响赛事的资金来源和宣传力度。

马拉松的魅力在于“跑”。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跑步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参加马拉松的人,并不全部冲着竞技而来,很多就是单纯地喜欢“跑”。马拉松赛道穿梭于城市街区、标志性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大家一边挑战自我,一边“解码”城市。因此,马拉松也成了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

这也提醒赛事组织方:要把跑者的真实需求放在首位,优化赛事线路、提升赛道安全、强化物资补给、做优志愿服务,用硬支撑与软实力喊响城市口碑。期待更多城市马拉松以“跑者为本、品质为先”为导向,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精品赛事,为中国路跑运动的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