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新闻两点论丨从“有”到“优” 愿“郑智化们”都能体面地跨过“无障有爱”的坎

新闻两点论 黄祎鸣

近日,两起涉及无障碍出行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歌手郑智化以“连滚带爬”形容登机过程,虽事后澄清用词激烈,却已激起舆论波澜;几乎同时,深圳柳先生反映,推坐轮椅的九旬母亲在深圳北站遍寻垂直电梯未果,出站之路曲折艰难。两起事件看似独立,却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公共议题: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之外,我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否更好地守护每一位使用者细微处的尊严感受,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有,但关键时刻并不“丝滑”——这两起事件共同凸显出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关键短板。相关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程度,以及沟通的顺畅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衡量无障碍服务的标尺,不应只是“能否通行”,更应是“能否从容、有尊严地通行”。

深圳北站12306热线“需提前6小时申请”的回应,虽给出了“标准答案”,但这“远水”救不了“近火”。当出行不便成为实实在在的问题时,不能只让旅客“下次请早”,应该有灵活、高效的现场援助体系。郑智化事件中,机场方面虽迅速致歉并启动核查,但前期服务流程中未能预判并妥善处理那“25厘米”的衔接,恰恰说明标准操作与个体真实体验之间,仍存有缝隙。

对于广大亟需无障碍环境方便出行的人来说,“郑智化”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处境——他们不敢出行,不敢给人添麻烦,以至于连被看见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发声?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推开那道“无障碍”之门,需要制度设计者、服务执行者乃至每一位社会成员,共同点亮理解、尊重与关护的星光。这星光,映照于硬件设施的贴心设计中,流淌在服务流程的细腻周全里,也闪烁在沟通互谅的真诚姿态间。唯有点亮这片人文之光,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真正“无障有爱”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容、体面地迈过旅途中的每一道“坎”。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