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马宁
“高铁穿群山,满眼绿色,四川的发展成就超出预期!”巴基斯坦萨玛电视台主持人伊尔凡・阿什拉夫的镜头里,成昆高铁正穿梭在巴蜀群山间,快门声不停。10月19日至24日,23位来自21个亚太国家的媒体记者,用6天时间深入成都、攀枝花、凉山,进工厂、访乡村、探校园——支撑区域发展的大国重器有何实力?绘就民生幸福的乡村图景藏着什么秘诀?点亮未来的教育微光又有怎样的力量?外媒眼中的四川“十四五”成就密码,正从一个个现场故事里浮现出来。
亚太媒体团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学习彝族传统舞蹈
“我们国家高铁的钢轨也从四川来?”
外媒解锁“钢轨主理人”硬核实力
“孟加拉国的钢轨多年前就供过,土耳其几年前有出口,马来西亚的每月都在生产……”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内,工作人员的话让记者们围了过来。
作为世界顶级钢轨制造基地,展厅墙上的世界地图标注着38个出口国,俨然成了“钢轨主理人”。斯里兰卡记者朱万普拉格・萨奇特拉・伊兰加・佩雷拉指着家乡线路惊呼:“我国重要的南部铁路,钢轨居然产自这里!”老挝人民报社记者泰西蒙・占塔麦特里同样难掩激动,“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改变了老挝交通运输的格局,坐列车时总惊叹它的平稳,今天终于找到‘平稳密码’——原来超六成钢轨都来自攀钢!”
更让印尼记者赛卡尔·甘达旺吉倍感亲切的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雅万高铁,全线3.8万吨100米长定尺钢轨均产自攀枝花。“我们雅万高铁从雅加达到万隆只要50分钟,稳得像坐客厅!”她摸着展区的专用钢轨,恍然大悟:“以前只觉得方便、舒适,今天才知道,舒适交通体验的背后是四川一流的技术。”
亚太媒体团参观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
“土房咋变新房?”
大凉山的脱贫变化让巴基斯坦记者湿了眼眶
“这土房、这山路,太像我家乡了!”在凉山州三河村旧址的夯土房前,巴基斯坦记者丹尼斯・穆拉德眼眶瞬间湿润。他攥着采访本说:“巴基斯坦有5000多个村,超半数村民生活在贫困中,所以我特别关注这里是如何实现脱贫的。”
亚太媒体团在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成果
行至三河村新村,他眼睛一下子亮了:整齐的新民居,悠闲的村民,民俗街里绣品、银饰摆得满满当当。“村里通过发展冬桃种植、西门塔尔牛养殖,人均年收入实现翻倍。”驻村第一书记的介绍,丹尼斯认真将见闻记录在采访本上,“我们国家多是靠发放贷款、补贴缓解贫困,但中国经验不止于此,在四川我看到‘授人以渔’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要把‘四川方案’带回家乡,为同胞寻找致富路。”
在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葫芦笙一响,村民穿着绣满花纹的服饰跳起“三脚舞”。“我们的衣服刚上中法时装周,传习中心每年接待5万名游客,带动2000多户增收!”负责人谷艳介绍。东帝汶记者菲洛梅诺・马丁斯忍不住跟着跳,喘着气说:“把文化变成收入,这样的智慧和故事太动人了!”
亚太媒体团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体验“三脚”“对脚”传统舞蹈
“大山里的孩子能上春晚?”
外国记者在《玉盘》里听到“教育魔法”
“玉盘玉盘,那天宫是否有答案……”凉山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妞妞”合唱团穿着绣满日月星辰的衣服,再次唱起《玉盘》。泰国记者查丽莎・素可伊被美妙的歌声深深吸引,轻轻拍手:“能教我们唱吗?”很快,21国记者纷纷加入合唱团,跟着旋律边学边唱,东帝汶记者举着手机录像:“以前总觉得大山里的孩子离舞台很远,没想到四川的娃娃这么厉害!这歌声里的快乐,比任何报道都有力量。”
亚太媒体团在凉山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与“妞妞”合唱团一起合唱《玉盘》
昭美社区幼儿园里,惊喜还在继续。同济大学设计的彩色教学楼亮眼,穿彝族服饰的孩子正跟着老师搭积木、唱儿歌。“这些孩子好多是悬崖村搬迁户的娃。”园长潘怡然介绍,幼儿园用“普通话为主、彝语为辅”的模式,“悬崖村已走出30多个大学生!”斐济记者约阿尼・阿西奥利蹲下来和孩子击掌:“四川的教育理念太棒了,既保住了传统文化,又让孩子们看见了大世界。”
6天行程临近尾声,西昌建昌古城亮起灯火,21国记者和当地人一起合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十四五”期间,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34万亿涨到1.79万亿,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700亿斤,服务业贡献率达60.5%——这些数据,在记者们的镜头里、笔记本上,变成了“钢轨稳”“乡村美”“孩子乐”的鲜活故事。巴基斯坦记者丹尼斯说:“四川的故事,能照亮更多国家的脱贫路、发展路!”
亚太媒体团在西昌建昌古城合影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