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影像技术的进步让肺内小结节检出率大幅提升,催生不少人的‘小结节恐惧症’。"10月25日,CMAMS 202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微波消融大师学术交流会议在四川成都开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叶欣教授说,许多人查出肺结节后因担心癌变陷入焦虑,而传统外科手术的创伤、并发症风险等问题,更让患者承受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
叶欣教授话锋一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像‘针孔手术’一样的微波消融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肺肿瘤治疗的创新补充。”
25日现场,多位专家明确消融治疗未来趋势和方向。
多位专家受访。魏冯 摄
谈趋势:为医生戴上“透视镜” AI将赋能多脏器肿瘤个体化治疗
当前,AI已深度融入肿瘤消融的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术后评估全流程,甚至能帮助低年资医生达到高年资医生的手术成功率。
但多脏器肿瘤的个体差异,仍然是当前肿瘤消融治疗精准化的核心挑战。“不同器官肿瘤或血供特殊、或解剖位置深浅不一、或体积差异大,无法用统一手术方案和AI模型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主任医师梁萍教授认为,未来的关键研究方向,是为每个脏器的肿瘤消融构建“专属”人工智能新模式,推动智能诊断技术在多脏器肿瘤消融治疗中实现更精准的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范卫君教授表示,精准智能化是核心趋势。“中国在磁共振引导肿瘤治疗技术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将实现更精准的定位与高效操作。”
随着医疗技术迭代升级,微波消融在影像导航、AI辅助规划等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四川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卢漫教授说,“影像导航方面,未来微波消融将结合多影像优势优化导航方式,通过人机协同导航让医生仿佛戴上‘透视镜’,更精准地定位肿瘤、实施消融操作,确保肿瘤彻底灭活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AI辅助规划也将推动个性化治疗。”卢漫说,通过将患者影像资料导入AI系统,AI可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个体差异,自动设计个性化的穿刺路径与能量输出方案,让治疗方案更贴合患者具体情况,提升治疗精准度与安全性。
谈方向:从“单兵作战”到“多科协同” 综合治疗重塑肿瘤治疗格局
单一治疗技术已难以满足肿瘤治疗需求,综合治疗成为主流发展方向。范卫君强调,未来肿瘤介入技术需与外科手术、放疗、系统治疗等手段深度融合,形成“多学科协作、多技术并用”的综合治疗模式,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卢漫表示,微波消融技术与免疫治疗的协同则有望拓展治疗边界。“微波消融在局部灭活肿瘤的过程中,身体会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免疫活性。未来若能与临床免疫治疗相结合,可进一步激活患者免疫系统,使其更有效地‘攻击’全身潜在的转移性肿瘤细胞,实现‘局部治疗+全身控瘤’。”
本次会议还正式启动肿瘤消融数据平台。该平台基于标准化、结构化专病数据库构建,将提升消融数据管理水平,为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提供精准数据参考,助力科研与临床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微波消融手术量每年已超50万例。这项在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医学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肝、肺、甲状腺等多脏器肿瘤治疗,且具备“定位精准、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既能单独施行,也可与化疗、放疗等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会议3天,汇聚国内外肿瘤介入治疗领域数百位专家,围绕核心主题,设置六大分会场,涵盖肝脏多学科、肝外腹盆腔、肺肿瘤多学科、浅表器官、科普护理及新增的“医学转化”专场,从多脏器、多维度覆盖微波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科研方向,实现“学术研究+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