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芷璐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秸秆综合利用率近97%,“烫手山芋”竟变成抢手货?日前,绵阳市三台县的秸秆、麦冬利用实现重大突破。“一吨大豆秸秆能卖120元”“与企业签订运输合同,人均年收入五六万元,临时用工高峰期,日薪可达160元”,往常困扰农民的“农业废品”,已然“变废为宝”。
作为农业大县,三台县秸秆年产量约94万吨,可收集量达81万吨,麦冬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面对大量秸秆与麦冬非药用部位带来的处理难题,该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6.75%,其中饲料化利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超出全国10个百分点。这不仅推动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的协同提升。
秸秆与麦冬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并非易事。目前,秸秆还田仍是主流处理方式,但也面临还田质量不佳、作业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当操作甚至会影响作物生长。据估算,秸秆还田的作业成本每亩在50–90元之间。而若选择离田利用,则收、储、运环节成本高企,部分地区每吨秸秆的储运成本可达150元以上,甚至超过300元。麦冬须根则因纤维化程度高、含沙量大,清洗与提取难度较大,处理成本居高,大规模利用受限,多数情况只能被废弃。
当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与农民参与,构建起秸秆离田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覆盖收储、加工、运输等环节,成功将农业副产物转化为高价值饲料。企业与学校联合,搭建“产学研基地”,实现加工技术突破,降本增效。企业与政府联合,建立收储网络,实现稳定供应。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一起干,实现助农增收。这一过程中,企业获得稳定发展支持,进一步推动规模化运营,为产业持续升级夯实基础。
三台实践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首先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第一线的“产学研基地”得以更好的实践和研发。其次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一批龙头农业科技企业。然后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稳定供应,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协调发展。最终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作为“链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和加速补链、延链、强链,形成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