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10月21日早上9点过,一则消息出现在“星际荣耀促开工专班”微信群,该项目一期施工许可证提前3天办结。今年2月,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双流落地建设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生产基地,专属微信群由此而建。群里曾发布一张张工作清单,为的是确保这一重点项目在今年10月顺利开工。
以等不起的态度抓项目,是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简称“立园满园”行动)推进以来,各产业园区的共识,这一共识体现出成都抓产业园区的决心。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园区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是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盘”。但一直以来,成都产业园区面临着产业布局重叠、功能定位模糊、特色优势不显等问题。
去年10月起,成都在全市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一年来,成都产业园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双流经开区 戴杰 摄
机构改起来:
一切围绕企业改
机构改革是成都“立园满园”行动开展一年来,不少产业园区首先抓的一件大事。
往哪个方向改?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例,改革的逻辑就是围绕企业改,机构设置按照从企业招引到建设再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来布局,比如招商环节主要由成都经开区汽车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局、成都经开区投资促进局负责,建设环节由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负责,投产后的所有事务由成都经开区企业服务局负责。
成都经开区内的东安湖。 刘斌 摄
改与不改有何不同?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成立前,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分别对应去跑规划部门、住建部门、消防大队等,现在只需对接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
“从项目启动到正式开工,只用了不到40天时间。”今年8月,得力华西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有关负责人从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一次性领取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四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不少产业园区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今年5月,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专门开设了“企业服务中心”,打通企业从入驻到运营发展的全流程壁垒。
围绕企业改,最终就是要实现“盯着产业干、围着项目转”。
成都东部新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成都东部新区分批次剥离了园区劳动社会保障、民工工资清欠、城市管理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形成“园区主战”发展格局。
产业立起来:
找准特色提升园区显示度
机构改革是手段,其目的是以更集中的精力、更专业的力量,实现特色立园和企业满园。
当前,成都优化构建起“3+22+N”的园区发展体系。如何在几十个园区的竞合中,树立自己的特色?
《哪吒》爆火,许多人慕名来到成都高新区内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但在成都市,还有其他园区也在瞄准影视产业,比如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不同的是,成都高新区凭借自己的科技企业资源优势,深耕动画特效;郫都区则借力四川传媒学院的人才优势,搭建影棚,发力真人电影、短剧。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成都天府软件园供图
这其实也折射出“特色立园”的总体思路。“特色”不会凭空而来,关键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选对细分赛道扎根下去。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一年来,一批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在成都迅速成长,比如武侯区的西部智谷微波射频产业园、成华区的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崇州市的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等。
立园之后还得满园。“想要‘满园’,就要有适合的‘土壤’。”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立园满园”行动推进一年来,成都在营商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还创新成立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一大批具有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真实成长环境。
推动“满园”,不少产业园区盯住了“镇园之宝”。在成都市成华区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磊看来,“镇园之宝”有利于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沿着这一思路,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呈现蓬勃发展景象:聚集卡诺普、埃斯顿、成焊宝玛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116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上市企业5家,上下游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104家。
园区联手贡献出“立园满园”的阶段性成果:前8月,全市“3+22+N”产业园区完成投资1306.4亿元,带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动能强起来:
“2.0升级版”谋划未来之景
“立园满园”工作并非一时之举,也不会一蹴而就。
近日,成都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立园满园”行动走深走实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将这项工作推入“2.0升级版”。“要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夯实‘立’的基础,增强‘满’的动能,创新‘优’的举措,推动‘立园满园’行动迈入新阶段、再上新台阶。”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工作方案》提到多项务实举措,比如实施25项市级资源“进园区”,支持“镇园之宝”在蓉召开供应商大会,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首谈首报、统筹递补”制度;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梦想试验田”,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提供创业空间等。
据了解,“首谈首报、统筹递补”制度为的是减少园区间同质化竞争和内耗,核心是强化市级统筹招商引资、首谈保护,获得首谈权的区县享有优先谈判权,其他区县可申请“递补洽谈”,但需满足产业功能定位,确保重大项目有效落地。
对于下一步,各园区已有自己的谋划。“我们将对标肥西、余姚等百强千亿县园区,系统谋划40平方公里园区规模,为重点产业链建设留足空间。”四川简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秦柏梅介绍,将培育壮大四川空分等“有根企业”,加快突破极低温装备、高效深冷分离、低温透平膨胀机等关键技术,争创国家级低温装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记者注意到,在谋划未来篇章时,不少地方都提升了对未来产业的敏感度。四川天府新区正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积极构建“研发—转化—应用”的完整链条;锦江区在脑机接口产业上已有所斩获;武侯区也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先进能源”两大未来产业赛道……这些明日产业蓬勃发展,也许就是成都“立园满园”的未来之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