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川观新闻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韩嘉伟
近日,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四川省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5》。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米易县攀莲镇、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4地,依次上榜“2025四川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名单,仿佛4位成绩斐然的“学霸”,在镇域发展的“考场”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四川省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5》截图
这四位“学霸”各有各的“独门秘籍”:格里坪镇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循环”的华丽转身;攀莲镇四维融合铸就强镇之路,在产业、治理、党建与民生上协同发力;银江镇以升级与创新锻造发展新动能,在产业转型与共富探索中绽放光彩;仁和镇探索城乡融合的“共富样本”,走出一条系统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什么是它们上榜?如何解读背后镇域发展密码,跟着川观新闻记者,一起学习“学霸笔记”。
西区格里坪镇: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升级
格里坪镇曾是典型的煤炭工业镇,面对资源枯竭与生态压力,当地果断关停所有煤矿与洗煤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先看直观数据。202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9亿元。以项目为驱动,该镇去年梳理、包装、申报项目5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9亿元,同比增长9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7亿元。
再看深层打法。“内外循环”结合,构建闭环产业链——该镇积极融入“大循环”: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将工业固废如高炉除尘灰、电炉灰等转化为次氧化锌、还原铁粉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通过打造“小循环”:发展康复辅具特色小镇,推动“康养+工业”融合,引入午跃科技等企业,将钛合金应用于轮椅、义肢等产品,形成内生产业闭环。
不仅如此,格里坪镇一方面加强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另一方面,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目前,该区已成功引进中农绿电40条化成箔生产线、望伦10万吨新能源石墨材料、2万吨五氧化二钒、6万立方钒电解液等一批重点项目。并且,当地正在建设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产业化项目——“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绿氢设计产能达12000吨/年。
书记有话说
格里坪镇党委书记
下一步,格里坪镇将重点聚焦“园区、项目、人才”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思路,紧盯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钒钛钢铁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三圈九链”,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
其次,是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落实项目落地协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确保银河化学固废资源绿色循环高值化综合利用、川能投光伏+氢能开发利用等重点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设,保障绿鑫鼎碳业25万吨/年焦油加工、望伦新建年产10万吨新能源石墨材料等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最后,是深化人才创新驱动。坚持“招商”与“招才”相结合,重点围绕化工园区产业需求,依托“省级化工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等“金字招牌”,引聚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增强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助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和优秀人才、优秀团队落户扎根。
米易县攀莲镇:四维融合铸就强镇之路
“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增速达8.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2:1;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高至52.9%……”这一系列数据,让我们看到一个“全能选手”。然而,攀莲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在产业、治理、党建与民生四个维度上的系统发力与深度融合。
在产业维度上,攀莲镇摆脱单一产业依赖,实现了农业稳基、工业提质、三产增效的良性循环。其中,尤其以康养产业为引领,依托“阳光米易”品牌,打造“中国康养第一村”,成为驱动增长、带动共富的强劲引擎。
在治理维度上,当地创新构建“前中末端”全链条治理机制,“社贤会聊”“小城议事”“智慧社区”等平台有效激活基层细胞,镇便民服务中心去年累计受理群众办理各类事项3万余件,办结率和好评率100%。
在党建维度上,该镇将共同富裕作为“头等大事”,以“四级书记抓共富”的责任体系和“九大行动”项目化推进,让党建引领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和民生福祉。
在民生维度上,作为城关镇,攀莲镇在服务城市建设与推动乡村振兴上协同发力,从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到篮球主题公园改造,从安置房分配到老旧小区更新,一系列基础设施补短和民生实事落地,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书记有话说
攀莲镇党委书记
下一步,攀莲镇将大胆探索“1个片区七种模式”,在农业产业、康养共富、城市建设上做到三个“持续”。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依托1.5万亩攀莲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坚持安宁河流域立体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农业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全力推进贤家强村公司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镇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稳收。
持续深化康养产业发展。全面深化康养促共富实践,积极发挥“支部+协会”作用,推进贤家村康养产业建设,加快推动康养环境由达标向优质迈进、康养经营由分散向聚合转变、康养业态由单一向多元迭代,持续擦亮贤家全域康养促共富名片,不断激发康养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潜力。
持续抓牢城市建设要素保障。围绕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目标,全力推进“县城旧城区有机更新”,持续为城南(河东)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二期)、东站入城入城道路(北段)、柳溪河二桥(物流中心)等项目提供保障,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东区银江镇:以升级与创新,锻造发展新动能
银江镇的故事,是一个西部乡镇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新发展的生动样本。其产业转型之路说明,传统乡镇完全可以在新赛道上实现跨越;其共富探索实践证明,机制创新能够释放出巨大发展红利。
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激活新动能——银江镇的持续发展,首先在于其敏锐把握了产业转型的窗口期。当地没有固守传统的工矿老路,而是大力布局光伏、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华电银江50MW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重卡换电站加快建设、“渔光菜互补”模式推广落地,一系列举措让这个乡镇焕发新生。
更难得的是,当地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牛小果”牛油果品牌、“咚咚鸡”特色养殖、“花城绣娘”手工艺品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农业+文旅+新能源”的多元产业体系。
共富“创新”,机制突破凝聚新合力——银江镇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富有创新精神的共富实践。这里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帮扶层面,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创富合伙人”模式汇聚各方资源,“乡村CEO”机制引入专业人才;“四融共解”工作法破解治理难题,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恒德社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拓宽妇女增收渠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江镇通过“三资”清理盘活,让村(社区)集体资源真正成为群众的共同财富,2024年全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100万元。
书记有话说
银江镇党委书记
银江镇是东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区“观山游湖玩海”巨大流量的重要承载地。下一步,银江镇将在已有农文旅融合消费场景的基础上,聚焦服务景区建设、强化场景宣传,探索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美丽银江的新路子。
时间线上,抓好节庆引擎——策划乡村篮球赛、火把节等系列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贯穿全年,点缀蓝莓、树莓、牛油果等精品水果采摘体验,营造“春之华彩缀桑莓、夏之激情燃火把、秋之喜悦漫硕果、冬之惬意跃暖阳”的生动场景,打造“月月有亮点、季季有主题”的银江农文旅康融合新模式。
空间线上,优化功能分区——立足各村(社区)禀赋,深化银江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格局。比如:阿署达村临近市区,以焕新面貌融入花海景区,为全镇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破局探路。恒德社区紧密联系阿署达村、沙坝村,实现农文旅康业态互补,“握指成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片。弄密村、双龙滩村、攀枝花村侧重发展种养殖产业,做强本地特色品牌。沙坝村、五道河村、双江社区依托“百企联百村”,积极与辖区企业结对共建开展业务。通过持续构建这四大功能区域定位,深化全域联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仁和区仁和镇:探索城乡融合的“共富样本”
仁和镇的故事,并非单一经济指标的胜利,而是系统化发展的结果。——2024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7亿元,三产占比75%,全镇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13个百分点,多项指标领跑区域发展。其背后,是一条以“城乡融合”为底色、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创新路径。
产业三轮驱动,走出融合新路。当地推动三产协同并进:农业上推广芒果“242”联合模式,工业上推动“智改数转”培育出“睿恩光电”等标杆企业,服务业则通过引进诗柏云酒店、莲花商业城等项目激活消费市场。“三轮驱动”模式下,仁和镇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实现了产业能级的整体跃升。
共富路径清晰,推动城乡融合。仁和镇以“十里大河”创富走廊为核心载体,推动城乡资源互通、产业互联。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构建芒果、康养、旅游等创富联合体,带动村集体经济全面超越10万元,全镇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13个百分点,展现出较强的共富带动力。
治理下沉到户,激活末梢神经。该镇构建的“镇—村—网格”三级治理体系,不仅实现“一站式”诉求服务满意度100%,更通过“乡音·汇”“积分制”等创新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治理的精细化,成为仁和镇社会稳定的“隐形基础设施”。
民生细节制胜,提升幸福质感。从“快递进村”全覆盖到“老年助餐”服务落地,从“共富驿站”集成服务到“15分钟消费圈”成型,仁和镇在民生“微实事”上持续用力,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书记有话说
仁和镇党委书记
下一步,仁和镇将重点聚焦于推动农文旅康深度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同时,和强化龙头项目引领,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聚集农文旅康深度融合,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按照“片区协同、联村抱团、聚户带农”工作思路,以“四级创富”共富推进体系、康养产业创富联合体、社区经济、小区治理等为抓手,着力实现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生活共富,打造具有城乡融合发展特色的“十里大河”创富走廊农村、城区创富组团市域样本,蹚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创富共富路径。
另一方面,强化龙头项目引领,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上不断发力,围绕现有优势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延链”,集中资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达效。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赛事经济,全力打造“烟火仁和”品牌,持续激发消费新活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