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成都产”PK“阳澄湖”,本地大闸蟹潜力何在?丨不懂就问——经济热点一线探访㊶

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文  韦维/图、视频

金秋十月,大闸蟹消费旺季已经来临。近日,在成都青石桥水产批发市场,鲜活肥美的大闸蟹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挑选。

“一般买阳澄湖大闸蟹”“买江苏、辽宁的”“我买大闸蟹还是认阳澄湖的牌子”……随机采访发现,多数消费者选购时会优先考虑江苏蟹。

其实,“千河之省”四川也产大闸蟹。2024年,四川大闸蟹产量达1473吨,主要养殖区域在成都市金堂县、都江堰市,达州市开江县,遂宁市射洪市等。

作为主产区之一,“成都产”PK“阳澄湖”,本地蟹有什么潜力?本期不懂就问,我走进金堂县云合镇云桥水产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成都市金堂县云合镇云桥水产养殖基地。

金堂县云合镇,是成都最早养殖大闸蟹的地方之一。2011年,一位江浙地区的老板看中境内资水河的水源,包地养殖大闸蟹。2020年,云桥社区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成都兴云资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手所有蟹塘重新规划,开启本地大闸蟹规模化养殖之路。

“今年大闸蟹的养殖面积50亩,亩产约120—150斤,商品蟹总产量预计达6000斤。”成都兴云资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波介绍。

陈波说,这些年,云合镇积累了不少“回头客”。“很多客户提前预订,这批蟹不到一个月就能卖光。”他信心十足,虽然今年价格略有下降,但是较去年增产5000余只,收入不会低于12万元。

成都市金堂县云合镇的大闸蟹。

看着市场上消费者对阳澄湖大闸蟹的偏爱,我不禁产生疑问:本地蟹,靠什么占领市场?

陈波给出四个关键词:价格、距离、品质、供需。

“3两左右的母蟹,比阳澄湖的每只便宜20—30元,今年还要再便宜5—10元。”陈波说。

距离,带来的优势很明显。“成都客户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全程不超过24小时。”短距离运输最大程度锁住了大闸蟹的鲜活,消费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为提升品质,基地从源头下功夫。陈波透露,他们不仅从江苏固城湖空运个头大的中华绒螯蟹苗,还针对蟹苗“水土不服”问题,摸索出一套“渐进式适应”方案——蟹苗空运10小时抵达后,先用维C浸泡15—30分钟,让内外水温接近,再用1—2小时让蟹苗适应新水质。初期投喂蟹苗熟悉的饲料,后续则逐步加入资水河的小鱼、小虾等天然饵料。“我们还会定期监测pH值。如果水质偏酸,就用生石灰等试剂进行调节,将pH值稳定在弱碱性范围。并同步补充水体中的钙、磷等矿物质,满足螃蟹蜕壳需要。”

成都市金堂县云合镇的大闸蟹。

“口味上来看,阳澄湖的吃起来很清甜,本地蟹更浓郁。”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剑告诉我,阳澄湖冬季低温期长,大闸蟹冬眠时间足,蟹黄蟹膏更紧实丰腴,有独特清甜味;资水河冬季水温偏高,蟹苗冬眠不充分,所以味道偏浓郁,肉质紧实度略逊。但因生长期水温适宜,所以个头与阳澄湖蟹相差不大。

此外,供需缺口是本地蟹的机会。“我们调研过,成都的大闸蟹消费市场很强。消费旺季,每天大约有4万斤鲜活大闸蟹从江苏、浙江等产区运抵并售出。”陈波说,但即便如此,江浙产区的产量仍无法完全满足四川市场,这为本地蟹留出了发展空间。

那么,谁买了单?

“我们供给金堂县内和成都市内,企业和个人都有。”陈波提到,基地背靠金堂经开区,是一个优势。“园区内三分之一的企业都订我们的蟹,主要用来送福利。此外,县内的烧烤店也是稳定客源,他们看重到货迅速。成都市内的客户,主要就是熟人介绍和社交平台下单。”

“本地蟹赢在高性价比。”在周剑看来,本地蟹主要客群在餐饮店、烧烤店和一些比较看重价格的消费者,更贴合本地消费者对新鲜、实惠的需求。

谈及客源的挖掘,陈波说,线下,一方面靠活动“吸睛”,把大闸蟹搬进美食节、丰收节等活动;另一方面上门“拓客”,到工业园区企业逐一拜访,深挖B端客户需求。线上,云合镇会定期邀请网红做直播;基地也运营社交平台账号,推出专属福利——关注账号的客户,每只蟹再优惠5元。“后续我们计划开实体店设直播间,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陈波补充道。

云合镇大闸蟹的发展,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基地以资水河大闸蟹、黄辣丁等中高端水产品为特色,总规模已达200多亩,年出产水产品近200吨,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300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收入,目前用于水产养殖的再投入。”陈波透露,今年已和一个江苏老板达成合作,再改造150亩蟹塘发展订单农业。对方将提供蟹苗、饲料和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统一收购,带动农户增收。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近年来,大闸蟹已逐渐在旺季占据四川淡水水产C位。以成都市场为例,成都一年的消费量在180吨左右,而成都本地蟹的产量在59吨,只占全市消费量的33%。这意味着,本地大闸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占领更大的本地市场?

“品质上还要持续优化。”四川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要筛选、驯化出最能适应四川“夏季高温、秋季温差大”气候的蟹种,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稳定性;同时,探索“稻蟹共生”的方式扩大产能,并建立从蟹苗选育、环境监控、饲料配比到疾病防控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可以引入可追溯技术,为每只蟹建立‘身份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了解养殖全过程,从而强化对本地蟹的信任。”

“要和阳澄湖大闸蟹PK,我们还缺品牌。”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英俊说,以云合镇大闸蟹为代表,成都正在注册“天府云蟹”品牌。品牌依托“近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主打“上午捕捞、下午上桌”的新鲜体验。“还会结合成都特有的美食文化与休闲生活方式,传递‘品本地鲜蟹,享蓉城慢生活’的品牌理念。”

我想,依托距离、价格优势,只要有过硬品质、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未来,本地蟹就有望占据更多市场。

出品人:谭江琦

总监制:范英

监制:赖永强 毛漫丁 刘莉 王代林 刘若辰 史册

统筹:陈旻翔 赵丹

撰稿:行晓艺

摄影剪辑:韦维

视频包装:郭雨荷 韦维

美术:沈晓颖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进入专题页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