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为“春秋假”构建好配套体系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随着多地宣布将从今秋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不少地方将春秋假安排在11月,为期3天,连上周末,中小学生可喜提5天“小长假”。多家旅行社表示,近期有不少家长咨询秋假相关产品。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但从实际反馈来看,春秋假远不止多放几天假这么简单,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直面。想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消费升级的“多赢”局面,春秋假须从多维度构建配套体系。

教育服务要跟上。春秋假的初衷,是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分散假期缓解学生压力,同时为实践教育提供时间窗口。若配套措施缺失,有沦为学习延续、变相补习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可探索弹性托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场所,组织兴趣社团活动,为孩子提供安全有意义的去处。教师的功能也可从监督管理转变为咨询建议,通过线上发布任务、线下指导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假期,避免家长代劳或放任不管的结果。

社会服务要补位。很明显,“谁来带娃”是“春秋假”落地的最大痛点。放了春秋假,学校和老师只是辅助管理,“接力棒”来到了家长这里。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困境,有的无奈选择为孩子报班,反而加重了负担。因此,除了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之外,家长也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如社区开设假期托管班,相关机构举办科教文体活动,以及自家单位允许灵活办公或错峰调休,等等。总之,必须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文旅服务要匹配。对于文旅市场来说,春秋假可谓旅游淡季的一波重要流量,要从传统思维转向内容思维,推出更适合当前“学子游”“亲子游”的旅游产品,如红色旅游、植物观察、地质探索、农业实践等。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补贴或优惠引导文旅市场降价提质,同时做好市场监督,保障学生群体的消费权益。

“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增减,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教育理念、消费模式、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只有配套措施跟上,才能让假期从空窗期变为成长期、发展期,实现学生快乐、家长安心、社会受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