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一夜毁掉一个企业”?破“卷”突围,用创新打开新空间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9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这番发言掷地有声,引发关注。

同样,也是在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外卖平台补贴争议,表示已及时约谈主要外卖平台,平台快速响应,集体发声,承诺严守法律法规,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恶性补贴,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就在前不久,某头部外卖平台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了89%,该平台认为受到“非理性竞争影响”。

适度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标配,而非理性竞争通常是指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往往通过扭曲市场机制获取短期利益。这种模式与“内卷式”恶性竞争紧密相连,表现为过度竞争、低效投入和创新不足。

一个时期以来,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行业的价格战,到互联网平台的闪购大战,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竞相陷入低价内卷泥沼中,“逐低”不“竞高”、卷价格不卷价值。如此不计成本、不守规则、不重质量的竞争,严重扭曲市场机制,阻碍产业升级,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行业生态。

一个企业发展起来不容易,一条产业链搭建起来、强健起来也不容易,但内卷式恶性竞争一旦打响,不仅没有赢家,更有可能卷死自己、卷伤生态。卷低价就像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企业被动或主动地卷入其中。有的一味追逐低价,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成本,导致企业大范围亏损;有的卷低价卷到无利可图,无法保证产品质量,长远看,这是自砸品牌、自毁形象。更令人眉头一紧的是,内卷式价格竞争之下,企业还会把压力转嫁给产业链上的弱势方,传导至整个产业链,最终导致全链条生态受损。比如,以延后支付账款、用非现金结算等手段,向中小供应商转嫁风险,这在车企价格战中并不少见。

内卷式恶性竞争,不仅拼命压价,与之而来的还有产品同质化。大家深有体会的是,一旦出现爆款产品,马上就会有复制粘贴,然后以更低价格卖出,销量还很可观。创新者陷入被动局面,创新意愿备受打击、创新价值遭到破坏,长此以往,提质动力不够、升级后劲不足,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垫资欠款拖累、创新动能被抑制……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记警醒。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破“卷”突围,不只靠企业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行业共识,避免内卷之风伤及整体行业生态。内卷之痛,实则是转型升级之痛,关键在于深层次创新与变革,亟须从技术赋能、法治保障、机制革新等方面系统性发力。当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离不开建立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这道考题必须答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