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不仅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性问题,更全力追求“好不好”的更高标准。“十四五”以来,四川紧扣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从高原到盆地,从老社区到新家园,处处都有温暖的变化:农村学生餐盘里的营养更丰富,养老驿站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异地结算窗口的办理速度大幅提升……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勾勒出巴蜀大地的温暖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不仅为新时代民生工作划定了核心坐标,更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是破解民生难题的根本遵循。四川各地的实践中,达州干部用“板凳工作法”共商老旧小区改造,广元干部以“铁脚板”踩实民情,深入基层察实情找准着力点,都是答好民生考卷的方法论。
民生从有到优升级,四川以“三个更加注重”破题。公共服务从聚焦全面覆盖到更加注重优化供给,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标扩面,如提高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新增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服务项目等,体现了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深刻洞察,把住了百姓民生需求之变。
基础设施从聚焦补齐短板到更加注重便利可及。省养老服务中心、省妇女儿童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创新与细节温度,则绘就了民生“优”的底色。宜宾筠连县5G远程会诊,让村民告别“翻山看病”,是科技赋能民生的鲜活例证,彰显基础设施从能用向好用、贴心升级。
民生保障的进阶,正从“指标达标”的硬性完成转向“温暖感知”的柔性深化。政策不再止步于宏观数据,而是聚焦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困境儿童的成长关怀等“关键小事”。这种从“完成任务”到“回应人心”的转变,既彰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更让民生温度穿透政策文本,真正抵达每个需要关怀的群体身边。
数字化为民生实干赋能,让服务更高效精准。泸州泸县智慧水务护饮水安全,川渝通办事项破地域壁垒,这些民生算法将科技化作群众可感便利。从“铁脚板”温度到“数字键”速度,四川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实干破当下难题、创新拓服务边界,让群众急难愁盼化为满意笑脸。
面向未来,四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紧扣老百姓对民生‘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新期待,推动民生改善从“普惠供给”到“精准滴灌”,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从“解决当下”到“绸缪未来”。这正是民生建设有温度、有远见的关键。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