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言|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楼”,高在何处|评论员看十四五①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一)

打开最新四川产业版图,与五年前作对比,会发现,虽然大致轮廓相似,但其肌理、线路、格局,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可以用“首个(首次)”“最大”记录单个产业的亮点,可以用“新高”“前列”形容整体产业位势的抬升,也可以用“全国”“世界”描述产业布局和竞争视野的扩张,这五年,四川产业的发展,今非昔比。

用四川“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就是“五年来,四川深入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积极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鲜明”。

(二)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四川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的重要指示。

“精准”,就是有劲要使对地方。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四川用行动诠释“精准”这个词。

更智能。智能是当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今年最新公布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上,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成为此次全球光伏行业唯一入围工厂。四川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近两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营收首次迈上千亿级台阶。人工智能引领、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四川产业未来更广阔。

更绿色。绿色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色。2022年,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四川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画下圆满句号,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打造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将能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2024年,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达10.2%,跑出了更快的“加速度”;今天,745家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居西部第一。新兴产业乘“绿”而上,传统产业焕“绿”升级。

更协调。协调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促融合”,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共同顶起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台柱子。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传统产业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3个产业正加速迈向万亿大关,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围绕17条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链主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竞合共生;以“五区共兴”为抓手,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差异化的主导产业,实现区域间的产业协同与资源互补。

更韧性。韧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阀”。四川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韧性要求更为突出。韧性有两个关键,一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另一个是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前不久成都发布的西南地区首个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天行者2号”,本地化配套率超90%,就是四川产业韧性的新成果展示。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和 31 个制造业门类的“初始设置”、拥有1819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动力装置”,四川一方面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一方面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经济韧性更进一步。

更开放。开放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标识。2024年,四川外贸如期实现“重返万亿”目标,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过万亿元的省份。上个月,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签约投资合作项目总数达到340个,投资金额2630.6亿元。 “西拓、南进、东接、北融”,四川以更高效畅达的对外通道、更紧密的经济走廊建设、更深度的产业链接、更开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全球市场中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背后,是良好的产业生态在支撑。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要素供给、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共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楼”,稳稳矗立于巴蜀大地之上。

(三)

站得越高,望得越远。看标兵,看追兵;看全国、看全球。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五年的高点,也就是下一个五年的起点,从“十四五”的“成势”,看“十五五”的“起势”,四川的后劲还很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