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赋能式”关怀护儿童成长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随着四川各地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走深走实,目前,全省已有超过17.3万名“爱心妈妈”与17万余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匹配,更是一次次爱心的汇聚。这一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物质帮扶,通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非遗教学等多元化服务,精准回应了儿童成长中情感陪伴与精神滋养的核心需求。

从运行机制看,该项目的成功得益于系统化设计与可持续性探索。省妇联依托各地阳光驿站,创新建设419个“爱心妈妈”驿站形成实体支点,每周定期开放、专人管理,让关怀从“节日式慰问”转为“常态化陪伴”;8万余人次的专业培训,在帮助“爱心妈妈”掌握关爱儿童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爱心妈妈”在学习交流中互相激励、相互支持、携手前行,更推动志愿服务从凭善意走向靠能力的专业支持。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个体帮扶转向团队协作”的转型,它既避免了单点帮扶的局限性,又通过集体智慧提升了干预问题的能力,形成“1+1>2”的合力。

关怀留守儿童,传统模式容易陷入“给予—接受”困境,习惯性地为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助学金等,虽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却难以应对孩子的自我认同缺失、安全感匮乏等深层次问题。这种传统单向给予方式,无法触及留守儿童心灵深处,长此以往,还可能让他们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其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而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的实践看,“爱心妈妈”并非简单填补父母缺席的空白,而是通过文化传承、艺术体验等活动,帮助孩子建立与社会的深层联结,在潜移默化中培植文化认同与生活热情。这种将单纯的物质给予转化为能力传递的“赋能式”关怀,让留守儿童获得关爱的同时,逐步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四川通过制度设计、场景搭建、活动组织等,逐步让留守儿童不再是被动的受助者,而是成长为主动参与者。他们在“爱心妈妈”引导下站上舞台分享成长故事,收获的是自信;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的是社会适应力;他们在非遗传承中触摸文化根脉,建立的是自我认同……更重要的是,这种赋能让留守儿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成长,为其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长效机制仍需持续打磨。如何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源、拓展服务半径,能否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偏远地区服务覆盖?这些问题关乎项目的深度与广度。但毋庸置疑,“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以“制度化温柔”守护童年成长的实践,既治愈“此时此地”的孤独,也照亮“彼时彼处”的未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