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国庆中秋长假刚过,有消费者察觉到,以往不堪其扰的各类贷款电话,近几天似乎安静得出,以往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见到的 “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同样也少了许多。
这份难得的清静背后,是10 月 1 日正式落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这项新规为何能同时治愈“电话骚扰”这个顽疾?其深层逻辑在于精准切中了不规范助贷的“七寸”。
具体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国家加强了对助贷公司的管理。简单来说,助贷公司没有贷款资质,主要做一些辅助工作,帮助有贷款资质的网贷公司成功贷款给借款人,从中收取相关的服务费。过去,助贷行业在“创新”外衣下暗藏乱象,有的平台以“低息”为饵行高息之实,通过电话、短信、弹窗等轰炸拓展客源,甚至为不符合条件的用户“包装”资质。这些行为既扰乱了金融秩序,又让广大用户不堪其扰。
而新规的智慧,在于用“名单制+利率红线”的组合拳,实现对行业生态的重构——既用24%年化利率封堵了高息贷的生存空间,又通过资质管理切断了违规助贷的操作链条,互联网助贷行业迎来期待已久的深度洗牌期。
这剂针对金融乱象的“猛药”,既规范了金融市场,还净化了电信环境。“无利不起早”,没有了助贷资质和操作空间,没有了“高回报”,“热心”的推销人员也就无用武之地,再加上新规对助贷公司营销宣传的严格规范,曾经令广大手机用户苦不堪言的贷款电话、垃圾短信、弹窗广告等,也将逐渐烟消云散。
新规更推动行业价值逻辑的转变。过去,助贷机构普遍追求规模扩张与流量变现,形成了“重营销轻风控、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如今,随着名单制管理和利率红线的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营销能力转向数据加工与风险评估能力。这种转变促使助贷业务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推动行业从“泥沙俱下”走向“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轨道。
助贷新规“一箭双雕”的背后,是治理思路的升级,不再孤立看待问题,而是立足关联视角,让政策既管得住行业乱象,也护得住群众权益。这种精准、联动的治理模式,不仅为助贷行业的健康发展划定了赛道,更为其他领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好的政策,能在解决核心问题的同时,释放多重民生红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