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严佳敏
10月10日—12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展厅里满是“科技与健康”的碰撞——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前沿技术馆、医药创新馆里的“黑科技”陆续上新:从能在越野路上救急的“移动医院”,到几分钟出中医体检报告的检测仪、能“模拟救灾”的VR设备……每一件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未来,我们守护健康,能不能更轻松?
把“急救室”搬进全地形越野方舱
5G救护车让脑梗患者“上车即入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展区,最吸睛的不是传统的医疗设备,而是两台“能跑能扛”的“大家伙”——全地形越野医疗方舱和5G智慧救护车。
全地形越野医疗方舱和5G智慧救护车。
远远望去,全地形越野医疗方舱远高于一般车辆,车身透着硬朗,走上车厢,不大的空间里,手术床、心电检测仪等各类医疗设备齐全,卫星通信设备、太阳能板、供电系统等更带给患者“安全感”。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介绍,这个越野医疗方舱,哪怕是偏远山区的泥泞路、碎石路,它都能开进去,“相当于把一间急救室直接搬到灾害现场或偏远地区,里面的设备能支持紧急手术、生命体征监测,再也不用等患者转移到医院。”
全地形越野医疗方舱内部。
不远处的5G智慧救护车旁,属于“5G+西部卒中天网”体系的一环——这台救护车上的移动卒中单元配备国产16排CT,当有人突发脑梗时,能立刻给患者做头部CT检查,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到省医院的卒中中心,远程判断是否需要溶栓,实现“上车即入院”。“以前偏远地区的患者,光赶路就可能错过最佳3小时救治时间窗,现在移动卒中单元上就能完成诊断检查,相当于给卒中患者赢得了救命的‘黄金’时间。”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徐如祥说,这套体系已成为全国急性脑梗死救治的“标杆”。
展区一角,还有两台“小而精”的黑科技藏着大用处。一台是巴掌大的移动耳鸣治疗仪,戴着它,90%的突聋突鸣患者不用住院就能接受治疗——它搭载云端远程AI控制第三代神经调控技术,能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参数;另一台VR设备则是给医护人员用的,戴上眼镜,就能“走进”应急现场,模拟复杂场景下的救援操作,“以前培训靠书本,现在‘实景演练’,遇到真情况就不慌了。”工作人员笑着说。
给医护人员用的VR设备。
在华西第二医院展区,一间“无人值守24小时药房”引人注目。观众仅需在前台平板电脑上点选所需药品,机器人自主移动至药柜,精准识别并抓取药品,再递交至观众手中。这台机器人同样能像人类一样“售卖”零食,均可准确识别并取出。
无人值守24小时药房。
防未病也能“私人订制”
34秒出3D体测报告
展馆内另一批设备则更像日常生活的“健康管家”——它们聚焦“防未病”,连调理、康复、体测方案都能实现“量身定制”,让健康管理更便捷。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展区,市民李阿姨体验中医经络检测仪。在工作人员、医院医防融合办公室工作组长王超的指导下,她把手放在感应区,80秒后,打印机就吐出一张中医体检报告,工作人员根据她的气虚体质递来一杯温热的参芪能量饮,该仪器通过经络学说,无创采集经络信息,结合临床数据,连同气血运行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比传统望闻问切多了“可视依据”。
旁边的智能穿戴设备也很贴心,血压手表、健康监测一体机能实时记录数据,再通过AI大模型给人群分“颜色”——绿色是健康人群,黄色是健康风险人群,红色是需治疗的人群,医生会根据颜色给予调理及用药建议。
而踏上“运动康复训练系统-立式功率车”,可同步开展心肺耐力测试与精准康复训练,实时监测心率、血氧、功率等数据;“上肢/下肢功率车”则能智能制定抗阻或有氧训练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协助肌群强化的同时还能提升心肺功能。“以前康复训练靠‘感觉’,现在数据说了算,练多久、练多强都有明确方案,既科学又安全。”体验完的大学生小张感慨。
立式功率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