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日均3.04亿人次。
尽管外出人数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6.3%,但不少地方酒店的入住率赶不上去年同期不说,就连平时都不如。网上有不少“年轻人路边搭帐篷过夜”的图片,“被帐篷干掉的酒店”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一个广为流传的网络热梗。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首先还是经济原因。国庆期间,各地酒店价格普遍大幅上涨,部分酒店民宿更是价格飙升。酒店“逢节必涨”固然是市场行为,但日趋理性消费的年轻人同样有“用脚投票”的选择自由。在“不愿宅”和“不挨宰”之间,年轻人用“帐篷”这一“平替”,打破酒店的“坐地起价”。有网友说,“买顶基础款帐篷才100多元,国庆热门城市住一晚中端酒店得1000多”。
也不仅仅是经济考虑,还有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变化。近年来,露营成为备受大众追捧的热门生活方式,2024年露营经济市场规模增长至2139.7亿元,产业链日益成熟,受众也越发庞大。在露营地、在服务区、在河畔、在街头,年轻人用帐篷搭起一个个临时居所,也搭建了一个新的社交空间。这种自带 “野生氛围感” 的住宿方式和轻松自由的社交场景,容易成为追求体验感和沉浸感的年轻人的一时风尚。
更重要的一点,是城市的开放包容。我们看到朵朵帐篷绽放在路边街头河畔的场景,却没有看到什么因搭帐篷导致矛盾冲突的事件,这说明城市与露营旅客处于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而这种和谐背后必然是地方服务意识与游客规范意识的双向奔赴。城市开放场景让年轻人的自由创意有了安放之处,游客展现素质守作客之道不留下一地鸡毛。
放眼来看,这个国庆假期,也是全国各地各类文旅创新活动举措的“试验场”,千方百计激活更多游客出行的动能,托举起更多美好生活的愿望,转变为假期消费增长的动能。此为“年轻人路边搭帐篷过夜”的另一层意义。
当然,不宜过度浪漫化“路边搭帐篷过夜”。不少人选择“住帐篷”也是“无奈之举”——忙累一天后,大多还是愿意住干净舒适便捷的酒店的,但便宜又好住的酒店太少了。而从酒店业的角度看,空置的房间也会让一些酒店和民宿从“假期暴利”的经营迷思中清醒。面对越来越理性并活络的消费者,面对不断变化更加多元的市场需求,是该转变思路寻找新的机遇空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人也算“凭实力整顿酒店”。
所有新消费、新场景、新需求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而市场就是在一个个供需矛盾的产生、解决和平衡中,不断走向发展、成熟和下一次更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