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12名“吹哨人”获奖为何上热搜?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10日,湖南12名“吹哨人”因及时报告事故隐患获政府通报表扬的消息,登上百度热搜。无独有偶,四川等地类似褒奖新闻,也曾引发广泛关注。这些看似平常的政务新闻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背后折射的是公众对正义价值、公共安全和治理创新的殷切期待。

首先,事件回应了社会对正义的集体诉求。“吹哨人”冒着明里暗里的风险揭露安全隐患,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正义体现,政府的鼓励与奖励,不仅是对个人勇气的褒奖,也是对正义价值的有力重申。在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的今天,这种对正义行为的制度性肯定,必然引起公众强烈共鸣。

进一步说,“吹哨人”举报问题多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民生息息相关领域。他们及时吹响的“哨声”,可能避免一场重大事故,甚至挽救无数生命。在我国安全生产基础总体仍较薄弱、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公众对这类防患于未然的行为高度关注,本质就是守护每个人的安全底线。

更深层次看,这一事件展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吹哨人”制度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制度化的鼓励模式,既保护“吹哨人”权益,又激发更多公众参与。就实际论,唱反调、踩刹车的“吹哨”行为,本就不讨喜,就算一再谈鼓励、谈呵护、谈宽容,但真做起来,谁不是顾虑重重?那些资源与力量的悬殊,选择与恐惧的困境,道德与生存的平衡,哪一样不费思量?哪一样不让人辗转难安?如此,制度化鼓励“吹哨”的政民互动模式,为破难题提供新思路,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12名“吹哨人”获奖上热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个成熟社会,既要有推动发展的一方,也要有风险预警的一方。否则,在抽支烟都严格管控的青藏高原,不就会炸出一条烟光火尘的大龙来吗?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