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湖南省桃源县的尹先生带儿子就医时,见推车老人摔倒,好心扶车却被冤枉成肇事者。后经桃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查实,尹先生的电动车与老人自行车没有接触,老人家属已向其致歉,却让人忍不住追问:“为何善意伸出的手,总要先穿过怀疑的荆棘?”
网上“老人倒地不敢扶”的诟病,暴露出的是信任土壤的龟裂,是友善桥梁的锈蚀。回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从《礼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愿景,到《孟子》“仁者爱人”的箴言,助人为乐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暖流。只是社会转型进程中,部分人似乎暂时淡忘了“互助”的初心。老年人会担心摔倒后无人帮扶,年轻人也会顾虑扶老时遭遇误解;“彭宇案”的讨论尚未远去,大家对善意被错读的担忧也还在,就像给心灵裹了层薄纱,既怕自己受伤害,也怕无意间影响了别人。这种对自身的顾虑,困住的不只是个体的善意。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日常选择,难免会给文明前行的脚步带来些阻碍。
破解困局,需要筑牢制度堤坝,让“好人有好报”不止是一句口号。当下,有时证据不足会让善意百口莫辩,流程繁琐也让助人者望而却步。因此,我们亟须更清晰的法律界定、更高效的取证机制,既让讹诈者无机可乘,也让助人者无后顾之忧。此外,不能让“积德行善”只封存在典章里,要让它活在社区互助的温情中,活在校园启蒙的课堂里,活在信息传播的微光里。这恰如培育一片草原:既要播撒善意的种子,唤醒人心本真,也要铲除怀疑的杂草,消解隔阂芥蒂。当“扶老爱幼”不再是偶见的新闻,而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风景,社会信任这棵大树,才能真正枝繁叶茂。
尹先生找到的监控,是证明自身清白的钥匙,却不应是人们敢施善意的唯一依托。我们期待营造“无需监控也敢扶”的社会:这里有法律的刚性保障,有文化的温暖浸润,也有人心的纯粹底色。当每个人愿伸出援手、每份善意都被善待时,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他人安危,更是整个社会的温暖与希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