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酒店“趁节暴涨”难题待破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国庆假期临近,“酒店涨价”又成网络热词。打开社交平台,千元一晚的商务酒店频繁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调侃“住不起”,满是无奈。记者查询到,国内部分旅游热门城市商务酒店的价格已经突破1000元/晚,不少酒店平时一晚价格在90-200元不等。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旅游小城,酒店价格涨个两三倍似乎成了“固定节目”。这种“趁节涨价”的现象年年上演,慢慢成了旅游业甩不掉的负面标签。

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消费旺季需求增加,价格上浮本属合理,但若发生低价预订后毁约抬价、强制捆绑消费等怪象,就破坏了《价格法》强调的“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原则;若节日房价动辄翻倍,虽然消费者不得不咬牙入住,但可能对旅游生态造成伤害。2024年国庆,酒店价格投诉大幅上升。游客付高价却住得不称心,不满情绪还会影响目的地口碑,连三亚、青岛本地人都曾在网上吐槽“住不起家乡的酒店”。酒店短期赚快钱的短视行为,既损城市形象,也不利于旅游带动消费。

要解决这个问题,短期来看,可以学学三亚的做法,在热门景区实行政府指导价,按酒店星级、房型设定最高房价,不让价格随意涨。同时,把“毁约抬价”“强制捆绑消费”这些行为明确列为违法,细化哄抬物价的判定标准,处罚顶风作案的酒店,还要公开曝光,让法律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中期需打造透明、多样的住宿市场。一方面,明确房费包含项目与隐藏收费,保障游客知情权;另一方面,用大数据建区域价格监测系统,对节日大幅涨价及时预警干预。去年发布的《贵州省旅游市场住宿行业经营者价格行为合规指引》,就是个不错的尝试。此外,还可效仿浙江舟山等地,发展民宿、房车营地等新兴住宿方式,增加供给以缓解景区住宿压力,跟进调控节日涨价上限,助力价格平稳。

长期破解酒店“趁节暴涨”,关键在建立信用体系与智慧监管模式。需整合工商、文旅、物价等部门数据,搭建智能监管平台,重建酒店与游客间的信任。

诚信不欺是酒店的立身之本。如今旅游业走高质量发展路,酒店经营者更需摒弃“能宰一个是一个”的短视思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和舒适体验。这不仅是保护游客权益,更是旅游市场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