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药品集采“反内卷”,释放提质创新信号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有了新进展。最近,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本次集采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充分遵循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其中,“反内卷”这一提法,受到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药品集采备受关注,这一制度挤去了药品流通中的水分,斩断了灰色利益链条,降低了老百姓的购药负担,让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药”,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可过度追求“把药品价格打下来”,药品集采陷入“唯低价”困境。一些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价格压得过低,企业就算中标也没有多少利润,甚至出现“中标即停产”;少数企业形成利益同盟,衍生新型“围标”现象……“卷低价”不仅会让全行业利润下降,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也会让药品质量打折扣,影响患者用药安全。

应该看到,药品集采“反内卷”,就是向“唯低价”开刀,推动药企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拼创新,营造公平、公正、健康的市场环境。本次集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不再“唯低价是取”,可以避免个别企业通过报出异常低价而扰乱市场秩序。此外,企业不得低于成本报价。对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其对报价合理性作出声明,解释具体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销售利润等。强调“合理的价格”而非“低于成本的价格”,注重“质量导向”而非“价格导向”,这些都有益于发挥“反内卷”作用,激活药企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灵魂砍价”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药品集采绝不是“砍价工具”。“砍价”可不能砍了质量,砍了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创新药,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工作。没有合理的价值回报、利润空间,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难以为继。如果单纯把价格压得过低,整个创新链条就容易断裂,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盈利,创新投入萎缩。药品集采“反内卷”,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拼质量、拼创新才有良性的、长远的发展。

摒弃“追求低价”的片面导向,药品集采进入了更成熟、更科学的发展周期。但不能只看到“反内卷”,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是一个整体,其关键目的在于,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用上好药。药品集采制度仍走在优化和改进的路上,愈加合理、愈加规范,于医药企业、于每个人来说,都将愈加有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