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丨喜马拉雅烟花引争议,道歉难掩生态伤疤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当蔡国强的 “升龙” 烟花在海拔4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绽放,期待中的艺术震撼未现,反而让环保议题成为焦点。这场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联手的“行为艺术”,表面是“巨龙腾空”的创意呈现,实则因对高原生态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对“艺术与环保边界”的讨论。

这么大的动静的烟花秀,究竟是谁批准的?据《新京报》报道,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活动在生态环境局备案过,手续也合规,由于烟花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

但事实上,喜马拉雅的高山草甸脆弱得不堪一击,薄如蝉翼的草毡层下,每10 厘米土壤需千百年自然积累,完全可能在烟花灼烧中遭破坏,化学物质更直接污染土壤。此前植物学博士顾有容曾提及高原生态的脆弱性,事后相关方的道歉,虽回应了舆论关切,却也让人思考:类似涉及敏感生态区域的活动,能否在前期就更充分地考量环境影响。

我们不妨理性探讨,这是对高原生态常识的认知不足,还是活动筹备中风险评估的疏漏?作为全球气候敏感区域,喜马拉雅正面临冰川消融、物种生存受挑战的现状,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远低于低海拔地区,任何人为活动都需格外谨慎。若说蔡国强团队对生态风险预估不足,那随行的环保顾问是否未充分发挥作用?始祖鸟一直以“与自然共生”为品牌理念,此次将活动场地选在雪山区域,其行为与品牌主张间的偏差,难免引发争议。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如今日喀则政府已介入调查,即便后续有整改措施,烟花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硫化物,仍可能随融雪渗入土壤,对当地稀有植被生长造成潜在威胁。道歉声明能表达歉意,却无法立即消除这些生态隐患。这也提醒我们:对于涉及脆弱生态区域的活动,是否应建立更严格的前置审批与风险评估机制,而非仅依赖“事后补救”?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