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9月18日10点整,警报长鸣。
此时此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那座弹孔密布的残历碑,像一声凝固的呐喊,把时间死死钉在1931年9月18日。
碑上每一个汉字,都笔墨沉痛、字字泣血:“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字如血刀,刻下民族危亡时的耻辱,也刻下深入骨髓的剧痛。
残历碑,是历史的锚,它用弹孔与碑文提醒我们:和平年代,亦不可忘却危险。当日本右翼还在教科书里把“侵略”改写成“进出”,靖国神社里至今公然还供奉着战犯牌位,《旧金山和约》的阴影成了他们拒绝清算历史的借口。这时候才懂,对历史的记忆,从来都是一场和遗忘的硬仗。
九十四年前的血泪,从不是锁在档案馆里的旧纸。它早化成血脉里的基因,藏在一个个普通人的壮举里。
在四川大后方的崇山峻岭间,地质学家常隆庆攥着地质锤,日机炸弹落下来的间隙,仍往攀西裂谷里钻。硝烟未散,他的《宁属七县地质矿产》报告就递了出来,后来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基石——这是战火里的“学术报国”,是科学家拿知识当刀枪的铮铮铁骨豪气。
成都“努力餐”的后厨里,一盘盘回锅肉、麻婆豆腐底下,藏着地下党的情报,掩护着革命火种在街巷里传递;川军将士,出征时喊着“敌军一日不退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从台儿庄的焦土到广德的战场,数十万川军英烈血洒他乡。
四川抗战的仁人志士与壮烈事迹,是精神的锚,有力证明着:只要中华民族觉醒,就没有无法改变的命运。而年轻一代的担当,则是未来的锚——他们在博物馆中触摸历史的厚重,于网络空间击退虚无的浪潮,在科技前沿攻克技术的堡垒,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
铭记历史的重要日子,必是历史铭记的重要时刻。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这是时代的强音,更是我们前行的坚定信念与力量源泉。
今天拉响的警报,不只是历史的回音,更是新征程的号角。它要我们睁大眼睛,看清那些歪曲历史的套路;要我们扎稳脚跟,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脉;更要我们攥紧拳头,把国家安全的底子打牢。将历史记忆熔铸为精神钢火,锻造成能扛住未来风雨的铮铮铁骨,让民族脊梁永远挺拔。
每一次纪念“九一八”,都是十四亿人一起校准精神坐标的仪式。警报声穿破云层,残历碑上的字在太阳下闪着光——它们在问我们:能不能守住历史?能不能扛起责任?能不能让民族走得更远?
答案早已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十四亿人的记忆拧成一股绳,织就抵御虚无的钢铁长城,中华民族便永远有航向,能闯过所有惊涛骇浪,向着星辰大海坚定前行。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