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摄影 陈旻翔
依次排开的收割机,展开“长臂”,打开按钮,刚“吃”进肚子里的稻谷,就像自来水一样哗哗倒入卡车内。经过收割、水分测定、过重等环节后,康子秋和丁磊拿到了专家组给出的“湿重877.96kg/亩”“干产682.28kg/亩”结果,两人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测产活动现场
9月15日,在成都崇州市举行的这场测产活动,备受关注。它意味着当地举行的第二届“天府粮仓”人工智能水稻种植挑战赛进入收官阶段。当天进行的是这场挑战赛的首支队伍测产。
挑战赛的规则是10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管理土地为100亩,其中4支队伍接受AI技术团队的辅助指导。10支队伍全部完成测产后,从产量和质量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测产活动现场
丁磊是当天所收稻田的管理者,崇州市济协新凤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也是4支AI队伍中的一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技术团队(以下简称“都市所技术团队”)是他的幕后“军师”,也是这场挑战赛AI技术输出方,康子秋是技术团队成员之一。
“去年我们种这个品种,没有AI指导,亩产干产是573公斤。”丁磊对结果很满意。康子秋则当即拿出计算机进行计算,“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了每个水稻品种的审定产量,682.28公斤相当于达到审定产量的122%左右。”
康子秋的惊喜中夹杂着“石头落地”的情绪。第一届挑战赛中,AI指导一支队伍参赛,亩产达到审定产量的88%,综合排名在10支队伍中排在中后段。虽说抱着“不是最后一名已经不错”的心态继续出发,但团队心里憋着一股劲,“如果没有进步,就没有继续的意义。”
测产活动现场
身为“军师”的都市所技术团队,没有实操种过田。他们的“技术”来自于对人工智能的运用。“基于一套水稻生长模型,我们的AI算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与解析,相对准确地判断出水稻的具体生长阶段和长势情况,然后给出具体的农事建议。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AI赋能,降低新农人水稻种植门槛,让‘新手’迅速变成‘老把式’。”
为收集各种数据,都市所技术团队在稻田里布局了一套设备,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等,一亩地的设备投入大约在60—100元,后期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升,有望降低到20元,甚至10元左右。不过,相比于降低硬件设备投入,更重要的是看产出结果。
“今年增产有一定气候因素,今年8月气温没去年那么高。AI确实也给出了很多有效指导。”36岁的丁磊,对种田不陌生,但经验不算丰富,“种田非常讲究时机,什么时间该施肥、什么时间该除草,时机很重要,晚个几天,效果可能就有很大差异。”
今年的种植过程中,丁磊就有过“错失时机”的时候。“今年7月左右,AI团队给我推送了除草的建议,但当时我看田里的草还没有多深,就推迟了一周左右才除草,后面杂草控制得就不是那么好。”
杂草的识别和控制,恰好也是都市所技术团队在第二届挑战赛上特别提升之处。“第二届在硬件投入上没什么改变,主要是算法的提升,让我们对杂草、病虫害的识别更加详细,给到的建议也会更精准。”康子秋说,相比第一届只有一支队伍,第二届挑战赛共有四支队伍接受AI技术指导,说明农户对AI的认可度在提升。
对关注者而言,这部“剧”还有得追。当天的测产只是一个层面的比较,最终结果要等到10支队伍都完成测产,看每个团队在完成国家审定产量上的成绩而定。
不止如此。挑战赛还将迎来续集。“明年我们会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提升算法,同时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问答系统,让种植决策从单向推送变为双向互动。”康子秋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