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心脏骤停后1分钟存活率约50%,华西专家强烈呼吁这类家庭自备AED丨顶流医声·世界急救日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何嘉琦 海报 葛仙雅

日常生活中,创伤出血、骨折、心脏骤停、溺水等意外时有发生,缺乏专业急救知识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2025年9月13日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川观新闻“顶流医声”直播间特别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党总支书记张蜀教授,围绕急诊接诊、常见急症应对、实用急救技能等内容进行科普讲解。

入秋后腹泻、呼吸疾病增多

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记者:结合当前情况,比较常见或高发的急诊情况有哪些?

张蜀:急性疾病有一定季节性。刚过去的炎热夏季,我们接诊了不少热射病患者,不过近年来随着大家重视和科普普及,此类疾病发病率较前有所下降。随着天气转凉,呼吸道疾病可能增多,秋季儿童易患腹泻等。此外,有些疾病不局限于季节,比如小长假期间的意外伤害事件,还有腹痛、感染等内科常见问题,全年都比较常见。

记者:秋季可能腹泻、呼吸道问题变多,该怎么预防?

张蜀:这些疾病对生命威胁不算大,重在预防。主要从日常习惯入手,比如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就餐尽量选择正规场所;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避免意外感染加重原有病情。

记者:有网友留言,饭局后肚子绞痛,又吐又泻十几次,该怎么办?

张蜀:一天解大便三次以上就是腹泻,这种情况若不发烧,可能是由食物中细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绝大多数毒素型食物中毒愈后较好,持续时间通常1—3天,快的半天就会好转。处理上,家庭可自备些非处方药(如颠茄合剂、山莨菪碱)缓解胃肠道痉挛,还有止吐作用。特别提醒,老年人、儿童、孕妇要注意防止脱水,如果能饮水进食的话,可用药房的补液盐按比例用温开水稀释后服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严重脱水。

记者:“肚子痛”这类描述相对抽象,患者如何描述让医生更好对症下药?

张蜀:描述腹痛需尽量详尽,比如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持续性或间歇性)、部位(上/下/左/右腹)、性质(刺痛/绞痛/胀痛等)、有无放射牵扯痛等等;还要说清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比如吃高脂饮食后右上腹疼痛可能与胆囊有关,蜷腿后疼痛缓解也可能提示特定原因。这些细节能帮助医生迅速判断病情。

这类家庭建议可自备AED

牢记心梗救援“120-120-12”原则

记者: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家里有必要备吗?

张蜀:最新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每一年每1000万人中约1万人发生院前心脏骤停,其中只有1/5能获得即刻的旁观者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开始复苏并除颤,存活率能在50%以上,之后以每分钟百分之十几的概率下降,心脏骤停持续5分钟且未行心肺复苏者存活率不到30%,持续10分钟则几乎没有存活可能。

像成都这种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一年可能发生2万例院前心脏骤停,在这些患者中,能活着出院的仅240人,其中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的更是仅有160人,急救科普任重道远。

如果家里有老年人合并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既往曾经发生过心梗、心脏骤停的,且未安置体内除颤器(ICD),家里自备一台AED很有必要。如今AED价格相比以前低很多,操作简单,能救命,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

记者:有网友问,家人突然胸口剧痛还冒冷汗是不是心梗?

张蜀:胸痛很常见,成因复杂,从普通的皮肤擦挫伤、软骨发炎到危及生命的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都有可能,疾病谱很广,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如果家人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年龄较大突发胸痛,就要高度重视。胸前区瞬间闪电样疼痛可能是神经性疼痛;胸痛持续超过24小时甚至48小时,冠心病性疼痛可能性小。

记者:若胸痛持续且家人有基础疾病,该做些什么?

张蜀:网上有说法说,家人胸痛就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我们不推荐。一来并不确定是不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二来硝酸甘油可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可能导致误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如果突发胸痛且判断不清,或属于高危情况,建议第一时间拨打120,让患者安静休息,停止剧烈运动,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记者:有网友担心家人有心梗风险,离医院一个多小时。听说心梗溶栓有时间限制,该怎么办?

张蜀:心梗属于“时间窗疾病”,治疗时间越短受益越大。普通大众可记住三个数字:一是“120”,拿不准就尽快拨打,研究显示心梗患者自行前往医院比乘救护车预后差,因为活动加重病情或在途中无法处理可能加重病情;二是“120分钟”,心梗后2小时内是打通堵塞血管的最佳时间,时间过长即使打通,血管供应的心肌可能已经坏死;三是“12小时”,12小时内通过溶栓、介入等方式开通血管,仍可能获益。即使离医院一个多小时,及时到院治疗总比不治疗好。

急救误区要避开

烫伤后建议第一时间冲冷水 鱼刺卡喉勿强行吞咽

记者:孩子打翻热水胳膊起水泡,先冲凉水还是涂烫伤膏?冲多久合适?

张蜀:起水泡属于浅二度烧伤,应第一时间冲凉水,疼痛剧烈时可浸泡在冷水中,直到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再停止,一般不超过30分钟。之后用干净敷料(如干净手帕、毛巾)盖住创面,然后就医。

要提醒的是,不建议用民间偏方,尤其是带颜色的涂抹物,可能干扰医生判断烫伤程度。也不要用医用冰袋直接覆盖烫伤部位,可能冻伤皮肤。建议用自来水,温度常温偏凉。烫伤范围小的也可以用冰水混合物冷敷,温度约 0—4℃,温度合适且安全,不会有冻伤风险。

记者:有网友问,吃饭卡了鱼刺,咽口水都疼,喝醋、咽馒头管用吗?

张蜀:这些方法没用,还可能把鱼刺推得更深或造成其他损害。鱼刺若卡得深,可能刺到食道甚至刺破大血管导致生命危险,曾有案例因鱼刺卡喉引发大出血死亡。卡鱼刺后最好及时就医。

记者:家人喝多了酒吐了,可能酒精中毒,该怎么照顾?

张蜀:酒精中毒多数情况无需就医,除非摄入纯酒精超250毫升(致死剂量),一般人喝不到这么多。若只是醉酒且摄入量不大,在家休息即可。

但当家人喝多时,身边人需注意两大风险,一是误吸窒息,呕吐时患者可能神志不清,呕吐物可能呛入呼吸道,可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去除颈部衣物,避免呕吐时误吸;二是消化道出血,酒精刺激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若呕吐咖啡色物或者鲜红色液体,或解黑便,需警惕有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本身有胃肠道溃疡或近期服用芬必得之类解热镇痛药的人,可能加重刺激。

此外,酒精可能引发兴奋或攻击性行为导致外伤。若患者长时间未醒,需排查是否合并外伤(曾有案例因酒精中毒掩盖外伤性脑出血),若有出血、外伤,也建议及时送医。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