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宋凯
江苏科技大学原“首席科学家”郭某事件出现新的进展——俄罗斯工程院已宣布暂停其外籍院士资格并从官网暂时移除相关信息,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展开核查。与此同时,江苏科技大学确认其存在严重学术不端并已报警处理。随着多国、多机构陆续介入核查,一个“横跨多国光环”的履历正在加速剥离表象,露出更深的真相:这不是某个人的骗局破灭,而是一整套审核体系被迫面对的拷问。
最新的反转越多,人们的疑问就越集中——如此密集、跨国、跨学术共同体的头衔,难道从未有人认真核对?郭某之所以能在学界、商界一路通关,并不是伪装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精准戳中了公众对学术审核的核心疑问:为什么如此基础的真伪判断,竟能一路绿灯?
面对外界质疑,一些关联部门急于声明“自己也是受害者”。但制度设计的初心,正是为了在真假混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如果所有人都“被动接受”,那审核程序的价值何在?
这不是猎奇事件,而是一堂公共治理课。从学历认证到论文检索,从经历核查到同行评议,这些看似繁琐的环节,本质上都是大学治理的“防火墙”。防火墙不能因为头衔亮、包装漂亮、材料齐全,就默认安全。把关的专业性、审核的严谨性,才是真正决定公信力的关键。
当所有环节都说自己“无辜”,真正的问题往往就在系统内部。此事件提醒我们,人才引进不能被“帽子效应”牵着鼻子走。评价体系如果过度依赖“光环”,审核自然容易向“包装”倾斜。而当“挂名”等潜规则逐渐习以为常,真正做研究、做学问的人反而显得“不够耀眼”。这不是个案,而是生态问题。
要避免类似事件反复上演,关键不在于追问某个人骗了多久,而在于所有相关机构能否共同补上机制短板,把好入口关,坚决让审核回到专业逻辑;压实责任链,不能让“看走眼”成为托辞;推动评价改革,让能力和贡献比头衔更重要。
制度的刚性,决定学术的尊严。只有让审核真正长出“火眼金睛”,让责任回归应有的位置,象牙塔才能更清朗,创新才能更踏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