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政府食堂对外营业,公共服务的烟火气如何更长久?丨新闻两点论

新闻两点论 刘叶

近期,北京多家政府、企事业单位食堂向公众开放,菜品多样、量大管饱,甚至还有自主称重模式,方便民众将菜品带回家。一时间,网络上兴起“打卡单位食堂”热潮。当政府单位的食堂院墙被打破,一项以“资源共享”为名的惠民举措,让院内菜香飘到寻常百姓家。

开放政府食堂并不是新鲜事,因卤鹅走红的重庆荣昌,今年国庆假期向游客开放政府食堂,第一天便迎来2700人用餐;“五一”期间,湖北多地政府开放食堂,推出“10元两荤两素”等套餐;甘肃也在国庆假期开放机关食堂,自助餐每人20元,可享受18道菜。让游客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打破了与机关单位的“物理隔阂”。这股烟火气,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实现地方政府形象和文旅增收“双赢”。

但近期的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并不是过年过节“假期压力”的缓解方案,而是盘活闲置资源的巧妙举措。北京政府食堂一位经营者此前说过,“以前早餐、晚餐时段,食堂基本空着一大半,现在晚上能坐满七成,食材也不会浪费。”由此可见,便民利民不一定需要硬件投入,一扇扇打开的食堂大门、带着锅气的饭菜、实惠的称重价、永不“手抖”的打菜勺,和老百姓用餐时的欢声笑语,就是低成本与高效并存的民生服务。花小钱办大事的城市治理智慧,更是打破“政府食堂是专属资源”惯性思维的“好招式”。

让政府食堂成为老百姓的“干饭宝地”,值得点赞,但公共服务的烟火气如何更长久?值得思考。一、如何惠及更多的用餐民众,让大家从“吃一顿”,变成“顿顿吃”?二、面对涌入的居民,食堂如何把控好菜品质量、做好用餐服务,让大家吃得开心、放心?三、政府机关如何在高峰期做好分流,不影响正常办公秩序,实现“吃饭”“办公”互不打扰?四、如何平衡用餐量,避免出现“浪费”或“吃不上”的窘境?五、对周围的私人餐馆而言,如何避免借助公共资源抢生意之嫌?愿政府食堂的大门打开之后,不要轻易关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