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超80%死亡源自慢病!院士专家在川建言:要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

川观新闻记者 严佳敏 魏冯

在11月22日举行的首届四川慢性病防治大会上,省疾控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三八”现象的挑战,即: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80%、其治疗费用占用了超过80%的卫生资源、仍有高达80%的民众未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

慢性病人群基数为何持续扩大?如何有效防控,破局“三八”现象?顶尖大咖在会上分享他们的智慧。

慢性病高发:老龄化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成诱因

在大会发布的《2024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及重点疾病报告》白皮书中,多项数据凸显了“年龄”是解读“慢性病”统计图谱的关键变量。

报告显示,2023年四川省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33.55%,糖尿病患病率为15.97%,且两者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同时,脑卒中、心肌梗死、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高发,并在55岁后发病率显著攀升,60岁以上人群更是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分享中

这一趋势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的分享相互印证。他指出,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乃至肿瘤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生,都与衰老进程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当下,对重大慢性病的有效防治,与对抗机体衰老这一生物学课题紧密交织。

利用前沿医药生物技术对抗衰老的同时,慢性病防治更需聚焦于厘清并干预其可控的危险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分享中

“除了年龄、性别和遗传等不可改变因素,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条件、不良文化心理可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将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变与可变两大类。他表示,防治的关键在于针对后者,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接触机会、保护易感人群”三大策略进行干预。

邬堂春进一步剖析了慢病的形成链条:客观环境污染与吸烟、饮酒、熬夜等个体不良习惯相互交织,共同对身体造成早期健康损害,其表现形式包括肥胖、失眠、“三高”及部分器官功能下降。这些早期损害若长期累积,最终会演变成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等一系列重大慢病。

因此,在上游环节“病因”阶段进行预防,能从源头上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健康效益。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告显示,四川省现在吸烟率、年饮酒率、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超重率较高,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尚有待提升。

防治新路径: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

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不仅在于公众防控意识不足,更源于“重医轻防”“防治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不均”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围绕这一现实困境,与会大咖从体系构建与技术创新两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破局思路。

从宏观层面看,慢性病防治已超越单纯的医疗卫生范畴,上升为关乎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战略性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唐东昕系统阐释了国家层面的计划,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总纲领,通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四大慢病的专项防治行动,不断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打通慢性病“防、治、管、康”全链条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健康治理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在具体实践层面,技术创新正成为推动慢病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慢病管理是人工智能临床医疗实践的关键场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认为,当前医疗领域正面临“重大疾病慢病化、多病共存普遍化”的疾病谱系转变,同时患者的就医需求包含看好病、少花钱、更安全、流程简、环境优、服务好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系统性升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提供多学科协作的一站式连续性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破题的关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分享中

“我们正致力于从传统的‘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管理’。”罗凤鸣介绍,华西医院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新模式,通过构建“高危人群个体化主动干预”“互联网医院线上服务”“医联体下慢病分级诊疗”等六大服务体系和医院信息系统、慢病全程与共病管理平台、全院统一随访平台和专病数据库四大技术平台,实现了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全周期智能化管理。

在AI工具的赋能下,医院通过精准画像、智能随访、健康宣教等个性化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复诊提醒、检查预约、在线诊疗、处方续方等系列服务,在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基层,为慢病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主办方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