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 | 别让政务“可视化”异化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目前,政务短视频风头正劲,政策动画解读、政府部门牵头的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场景,让技术赋能成为一种美谈。但光鲜背后,一些作品却沦为形式主义展弄拳脚的“新戏台”:航拍布景片面追求气派,出镜必精妆打扮,甚至民生服务要等镜头架好才动手,拍完便草草收场——徒有精致包装,少有务实内核。

实际上,这是“升级版”形式主义。有的将半亩试验田剪辑成“万亩良田”,有的将他乡山水“借用”为本地风光,有的政务平台沦为P图赛场;还有专职团队操刀、基层干部轮流演职,甚者“一把手”也带妆出镜当“主角”……出现此类镜头的根源,在于某些地方“流量即政绩”的考核导向。当点击量纳入KPI,“镜头表现”便成了硬指标。有干部坦言:“面对镜头侃侃而谈,面对群众却语无伦次;剪视频得心应手,走村入户却双腿挂铅。”这话戳破玄机:镜头里的光鲜从不等同于民生实感。

更深层的病灶,是服务初心的偏移。政务本质是服务,政务短视频本应传递政策解读、民生温度,却被一些地方异化为政绩的“展示器”。古谚“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恰是写照——脱离民生根本,靠美化镜头及后期制作塞进的各种“画中画”,终是悬浮楼阁,可能透支政府公信力。

破局当用“通、清、补”之法精准施治。“通”即打通民意渠道,浙江严控视频过度使用、聊城压减74%政务新媒体,某区将短视频评价权交给群众,高赞民生问题直入督办清单,让“指尖监督”落地;“清”即清除考核虚标,甘肃某县以“问题解决率”替代点击量,倒逼干部从“戏精”归位“店小二”;“补”即补实求是精神,铸牢为民服务情怀,镜头对准土灶泥鞋,真诚自会赢得流量。

当年延安墙报无华,却因载民声而深入人心;今政务短视频亦当如此,少些摆拍滤镜、多些田间探视,少些宏大叙事、多些民生现场。指尖爆款不如脚下沾泥,镜头执念不如俯身倾听。真心为民的实功,远胜千万条“美颜”视频——这才是政务传播的“出圈”之道,更是赢得民心之根本。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