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张淼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赛场上,你会发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细节:成绩单有,但奖牌榜没有。对于习惯了大国竞技叙事的我们来说,这种变化一开始确实会让人不太适应。毕竟,全运会曾被视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舞台,奖牌榜更是一度被当作各省市比拼的硬通货。
但事实上,全运会淡化排名、取消奖牌榜,并不是一次仓促的转弯,而是中国体育十年改革结出的果实。
2015年,体育总局决定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上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排名;2017年天津全运会不仅取消了各类排名榜单,甚至开放了19项群众赛事,让全运会第一次从少数职业运动员的舞台转向全民的舞台。从那一刻起,中国体育的价值观,也悄悄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金牌或者说奖牌是体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KPI。它曾推动过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快速上升。但这种过度功利的指标,也确实带来压力甚至走偏。
全运会取消奖牌榜,把焦点重新拉回到比赛本身、体育精神以及大众参与。体育最好的模样,本来就不是唯冠军论,而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在赛场上做最真实的自己,为热爱而拼尽全力。同时,让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携手站在领奖台上,这波操作太暖心了。
在观察全运会的去排名化改革时,也很难不联想到这两年中国体育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村BA”“苏超”这类草根赛事的爆红。这些原本乡镇级别的赛事,如今能吸引全国关注,靠的不是专业化场馆,也不是明星球员,而是纯粹的体育热情和生活气息。
中国体育在转型,而全运会只是一个更具象的窗口。如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精神像一束光照亮整个时代,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蓄势待发,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一个古老民族力争上游。但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在很多维度上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我们不需要再用体育来背负时代焦虑,也不需要用金牌证明什么。我们有更强大的实力,也有更成熟的心态。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中国人更能安心享受体育作为体育本身的价值——它关乎健康、快乐、公平、尊重,也关乎普通人生活的品质感。
没有奖牌榜的全运会,正是中国体育应有的样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