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再提升1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能够使得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基础上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席话引发讨论。

如何理解“再提升1岁”?可以先看一个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再看一条曲线,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五年增长1岁,2024年达到79岁,一条稳步上扬的“生命线”清晰可见。人均预期寿命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但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生活方式和卫生健康等综合状况。这条上扬曲线的背后,是我国整个医疗水平、医疗体系的系统性进步,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提质升级。

如今,长寿已成为社会“新常态”。在高起点上,“再提升1岁”难度系数只会更高,将面临更大变化、更多挑战,需要社会适配度的再进阶、再完善。其意义也不只在于“活得更长”,关注生命长度,也注重生命质量。

“再提升1岁”,对应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社会结构变化。对个体,“1岁”看似不长,但乘以14亿人口,是整体生命尺度的拉长。“拉长”背后责任更大,不仅意味着在医疗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要“再提升”,还要面对伴随而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养老需求大幅增长、养老服务层次更多元等,面临的是社会系统整体性的深度调整。比如,当前大家对“适老化改造”关注度高。药品说明书放大、App放大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会“适老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基础设施层面的,也有思想认知层面的,有温度、有质感,才是全社会共同期待的。

“再提升1岁”,社会观念也需要更新。传统认识里,“老年”往往具有消极色彩,随着寿命延长,这一概念以及划分尺度、大众认知,都会改变。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比如,当前,“银发力量”不可忽视。银龄教师重新走上讲台、低龄老人志愿者服务社会……各行各业,仍有许多老年人发光发热,在老有所为中焕发“新生”,这是一个社会更具关怀、更具活力、更加健康的见证。

面向“十五五”,国家发力、个人努力,全力将人均预期寿命从79岁提升至80岁,用这“1岁”的提升,牵动方方面面的提升,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向好的福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