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引大济岷:水润天府千业兴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立冬时节,雅安市天全县喇叭河彩林斑斓,旌旗猎猎。

11月7日上午9时许,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二郎山脚下举行。四川人民期盼数十年的“大事”,终于从设计图纸走进了现实。

工程线路气贯山河。引大济岷工程如同一条地下“水龙”,让大渡河水从川西高原一路穿行,未来进入广袤的成都平原,支撑起成都平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保障。

引大济岷工程启动建设。邵明亮 摄

“民生之泉”甜透百姓心

“过几年,咱们村里的水就会越来越足了!”11月7日,刘远楷高兴地向村里的种粮大户们报喜。

刘远楷是资阳市乐至县良安镇田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过去,当地“十年九旱”,他每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组织大伙抗旱。由于缺水,村里的种粮大户们多次萌生退意。这是因为,乐至县地处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如同鱼脊背,地表很难存水。叠加境内无大江大河,乐至县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5%,是四川13个严重缺水县之一。

引大济岷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李智渊介绍,工程建成后,远道而来的大渡河水,每年可从都江堰灌区置换出10多亿立方米的水源用于灌溉,可带动全省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0万亩。这些“解渴”的区域,大部分位于毗河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等尾灌区,乐至县正在其中。

都江堰灌区丰收图景。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因水兴农,因水兴城。

被改善的不只是农业,也不止乐至县。引大济岷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成都平原的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此前,经过都江堰分流的岷江,是成都生产、生活、生态的“第一水源”,甚至是“单一水源”。对于这样一个总人口超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而言,过于单一的水源供给模式也充满了风险隐患。

现实已经给出了教训。2013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岷江上游遭遇山体滑坡,大量泥沙进入岷江河道。由于都江堰来水浊度急剧增高,超出饮用水制水标准,成都市两大自来水厂被迫停止制水。在一周时间内,成都主城区约8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影响。

引水为民生。引大济岷工程建成投用后,将为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用水安上“双保险”,构建起以都江堰和引大济岷工程为主要水源的双水源配置保障格局。按照规划,工程将改善成都平原及周边超340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同时城乡居民饮水品质、水生态环境等也将进一步提升。

引大济岷工程总布置图。四川省水利厅供图

“发展之水”澎湃新动能

今年10月,都江堰灌区的“岷江水”首次流进内江市资中县,10多万亩“望天田”将变成“高产田”、多个工业项目就此“解渴”。

这是全国第一大灌区供水范围首次拓展至缺水的川南,成功注入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水动力”。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说,引大济岷工程的供水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数据为证,都江堰灌区以占四川省约5%的土地,贡献了全省25%的粮食产量和48%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而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15.23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水瓶颈”。

放眼全省,引大济岷工程的动工,支撑四川高质量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速形成。目前,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等大中型工程建成达效,亭子口灌区一期等骨干水网工程加快推进,都江堰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顺利实施,都为四川的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发展之水”。

立足当下,“大块头”水利工程动起来,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带动。省水利厅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大水利工程具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可以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仅今年前8个月,全省水利建设项目就累计吸纳就业11.3万人,水利建设带动全省GDP增长900亿元以上。

在引大济岷工程线路占比较大的雅安市,当地早已谋划从工程建设中的新机遇。例如,工程原材料、设备租赁以及生活消费等需求。“这将直接刺激雅安市建材制造、交通运输、机械租赁、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雅安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以来,我省水利投资总量实现了从千亿级向两千亿级的突破,今年将奋力冲刺700亿元目标,预计“十四五”全省水利投资总量将突破2800亿元,是“十三五”总量的两倍。而放眼“十五五”,四川预计将遴选上报“十五五”规划重大水利项目200余个、总投资规模超6000亿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