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揭秘:“成都造”火箭背后是成德绵三地协同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文/图

成都要造火箭了!11月5日,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落地成都市双流区的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力争2026年底竣工投产。

该项目集大型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满产后可形成双曲线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年产20枚的生产能力,将填补成都火箭总装领域空白,为大型星座组网、低轨货运、太空旅游等空天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什么是可重复使用火箭?为何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四川?针对上述问题,川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星际荣耀董事长彭小波。

开工仪式现场

硬核技术:让火箭发射从一次性变为可重复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仅有极少数火箭可实现重复使用。通俗来讲,可重复使用火箭就是指火箭在完成发射任务后,能够像垂直起降飞机一样垂直降落,以便重复使用,从而大大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

“采用传统发射方式,一公斤的发射成本大概是6万—8万元,利用可重复使用技术可以让成本降低到3万元以下,大幅提高火箭的发射效率。”彭小波说,目前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间队”,都在抓紧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技术的攻关、验证。

星际荣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23年,该公司完成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实现了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次验证使用的是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二号运载火箭。相比于双曲线二号运载火箭,双流基地生产的双曲线三号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搭载能力更强,目前该火箭已完成详细设计,正在进行全面投产及相关试验验证工作。

火箭这样的“大家伙”,一年要实现20枚的生产并不容易。彭小波介绍,双流基地项目将使用智能特种机器人、自动化执行机构实现生产工序的连续化、无人化操作,可将火箭生产、总装过程中相关工艺环节耗时,由原来的数天缩短至4—5小时。

火箭的生产链条很长,星际荣耀的供应商超过1000家。“目前有不少供应商在考虑跟随我们的步伐,布局四川、布局成都。”彭小波说,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带动火箭及卫星发射服务上下游全产业链集聚,进一步提升成都、双流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协同布局:市州联手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目前星际荣耀已经完成了“成都—德阳—绵阳”的三地协同布局。成都基地主要做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绵阳基地主要负责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测试和生产,两地属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德阳布局的,则是公司研发的小型固体火箭,与成都的液体火箭形成产品互补。

彭小波解释,协同布局考虑到的是不同项目的属性要求,比如绵阳的火箭发动机项目,需要建造试车台,试车台需要选择较为偏僻、安全的环境。

“我们把生产全部布局在了四川。”彭小波说,这一布局看中的是四川整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优势,包括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物流综合成本等。

中国商业航天正在加速腾飞,四川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作为航空航天大省,四川已形成涵盖星箭研制、航天测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雏形,2024年,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出台的《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省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分享市场“蛋糕”,省内不少市州在加速入局。以资阳为例,星河动力资阳基地已成功总装并发射3枚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将16颗卫星及1个留轨试验平台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预计本月还将发射1枚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和1枚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四川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品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