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别让“探废”变成以身涉险

陈静怡

近来,一股名为“探废”的风潮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升温,吸引不少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烂尾楼盘等场所。然而,在“废墟美学”走红的背后,相关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有媒体观察发现,不少“探废”爱好者将精心制作的视频、图文上传至网络平台,辅以“废墟美学”等风格化标签,引起大量关注。更有部分博主为吸引眼球,刻意营造恐怖氛围,使用猎奇标题,让许多年久失修的废弃建筑成为“热门打卡地”。

“探废”源于一项名为城市探险的极限运动,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巴黎。不少爱好者认为,废墟是城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探废”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城探”社群,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与网红博主推动下,这种小众的探险行为逐渐出圈,吸引了众多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普通网友加入。他们试图在废墟中寄托怀旧情绪,构建自我表达的场域……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盲目跟风、追逐流量,这项运动的本质已经悄然改变。

好奇心、表达欲固然无可厚非,但每一位参与者都应认识到,“探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据媒体报道,近日有记者跟随“城市探险小分队”进入上海某废弃工厂,不慎摔进泥潭、带着满身擦伤狼狈离开;今年8月,大连一摄影师前往一处废弃广场拍摄,发生高坠事故,酿成悲剧……除此以外,擅自进入权属不明的建筑还可能构成非法入侵,带来法律风险。

因此,“探废”爱好者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很多烂尾项目里有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建议提前备好照明、急救、绳索等专业设备。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需要切实履行内容审核责任,对高风险“探废”内容进行警示标注,以防盲目模仿引发安全事故。相关部门或可积极探索废弃建筑的活化利用途径,将部分“热门打卡点”改造为安全、合规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满足年轻人的需要,也有助于留存城市记忆,在探险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