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徐也晴
近日,山东东营黄河口正值候鸟栖息季,但有网友反映,一只飞翔的大雁被摄影爱好者的无人机撞落,不幸身亡。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成了的一种美德。那么,人与自然的相处,是否更需要一种清醒而自觉的“边界感”?
这条“边界感”,是一条必须划清的“物理隔离线”。科技发展太过迅速,无人机显然已经不是人们眼中的新鲜“玩意儿”,但对自然界而言,它仍是一个未知的“物种”。自然保护区应明确设立并严格执行无人机禁飞区,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巡查,对违规操作者加以劝导甚至予以重罚。
比物理界限更重要的,是人们内心的一条“心理敬畏线”。科技赋予更多的观鸟者“上帝视角”,但要始终牢记,这不意味着人类真正成了自然的主宰者。操作无人机对鸟儿们穷追不舍、贴身拍摄的行为,表面上是为了“记录美”,实际上严重扰乱了生态秩序。真正的喜爱,是作为“客人”的礼敬,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尊重。
人与自然保持这种“边界感”看似是束缚,实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指引。它指引我们更好地利用技术,比如,用它去预警非法入侵,让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用它去守护生态,实现对重点保护区域的24小时智能看护……当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这份恰到好处的“边界感”,科技才能真正成为连接我们与自然的桥梁,而非伤害自然的利器。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