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樊邦平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重庆工商大学一学生同老师在网上爆发公开争执,引发全网“围观”。学生在网络上吐槽老师“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虽然最后学生表示道歉,老师却并不接受,表示要对簿公堂。一时间,唇枪舌剑,事件也很快引发关注和热议。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唯有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师生互爱,文明传播的火种才会星火燎原,知识传递的根脉才会生生不息。这次事件,虽然是因学生意气用事而引发,但也暴露出这对师生日常关系十分紧张且疏远的现实。
不可否认,事件中的师生,在日常的相处中已经有了误解和芥蒂,老师或许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亦或存在懒惰消极、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来沟通解决的,不应该走向“互撕”的极端。
到高校求学,学生的本职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作为学生,动辄在网络平台上对老师“口诛笔伐”,这不是正确之举,成年人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同理,作为老师,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面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一味求全责备,不依不饶,也有失师者风范。学校作为师生权益保障的最后屏障,应该积极介入,搭建好沟通的桥梁,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师生相“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带来的只能是对教育事业与师生情谊的双重伤害。呵护教育这片净土,为文明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教师需主动涵养仁爱之心,恪守职业道德,秉持公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亦需恪守尊师之本,坚守理性表达之道,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师生沟通与权益保障机制,确保矛盾发生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师生只有从“对立方”回归“同行者”,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