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300以下的羽绒服不能买?别被价格绑架了判断力

方芷璐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临近入冬,又到羽绒服选购季。有商家表示,“300元以下的羽绒服不能买”,引发热议。据称,羽绒服生产成本高昂,300元以下的都是“假羽绒”。

“300元以下的羽绒服不能买”的说法让不少消费者陷入选购焦虑。但真相并非非黑即白,与其被价格标签左右,不如理性拆解羽绒服市场的核心逻辑。

羽绒服的成本争议是热议焦点。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常规羽绒服核心生产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叠加流通、营销等其他成本,300元确实接近多数产品的价格底线。低于300元的羽绒服,可能是品牌清仓的库存折扣款,也可能存在充绒量不足、绒子含量偏低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价必假”。反之,300元以上的产品也绝非质量保证,羽绒作为内部填充材料,消费者难以直观判断,部分黑心商家正是利用这一信息差,在核心指标上动了手脚。

据了解,羽绒服的“猫腻”主要藏在两个关键指标里。充绒量造假较为直接,部分产品实际填充量远低于标签标注;绒子含量造假较为隐蔽,真正起保暖作用的是完整的绒子,而羽丝、绒丝等单丝缺乏立体结构,蓬松度和保暖性极差,即便充绒量高,保暖效果也大打折扣。2022年4月起实施的“新国标”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明确了绒子含量在50%及以上才能叫羽绒服。若商家只标注充绒量却回避绒子含量,消费者需高度警惕。此外,“羽绒棉”“科技绒”等名称本质上都是非羽绒材料,并非真正的羽绒制品。

规范市场既需要监管发力,也需要消费者主动避坑。浙江省率先推出的《羽绒服装质量分级技术规范》,通过科学分级、便捷查询和市场激励,将被动抽查转化为主动引导,为行业优质优价树立了标杆,这种政府与企业团体的合作模式值得推广。对消费者而言,掌握 “看、按、闻”三步走辨别法至关重要:看吊牌确认新国标合规性、充绒量及绒子含量;按羽绒服测试回弹速度,回弹越快蓬松度越好;闻气味排查异味,刺鼻化学味或臭味可能意味着填充物不达标。

“一分钱一分货”的核心是价值匹配,而非价格绝对化。贵价羽绒服可能存在造假乱象,低价产品中也不乏高性价比的库存好货。消费者不必盲目迷信高价,也不能贪图低价忽视质量,关键在于学会辨别核心指标、识破商家话术。在监管不断完善、辨别方法普及的当下,只要保持警惕、注意分辨,即便预算有限,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羽绒服,既不踩假冒伪劣的坑,也不花不必要的冤枉钱。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