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大家一起协作,把碗里的红豆放进小瓶内。”“大家齐心把方块嵌入对应的空格。”……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康复治疗室里,残疾人朋友们围坐一圈,在社工的引导下开展趣味游戏,大家在动手互动中练手脑协调,在协作配合中感受团队温暖。
这是基地开展康复治疗的日常。据了解,为构建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龙泉驿依托功能完善的基层助残综合体,打造首批省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基地由龙泉驿区残联培育打造、成都康培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承接运营,以增强残疾人自主康复和家庭康复能力为服务导向,试点探索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我们希望打造残疾人‘自己的家’,实现服务‘项目自转’。” 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助互助康复服务的核心是 “帮助残疾人重建独立生活能力”:通过分享康复经验、开展知识技能培训,让残疾人从 “被动接受服务” 转变为 “主动参与、互相帮助”。在这里,“自助”是基础——基地借助助残综合体的功能分区与场景,帮残疾人提升生活技能、实现自立自强;“互助”是关键——鼓励残疾人及家属发挥“传帮带”作用,用自身经验为同伴搭把手,形成团体支持网络。
在基地位于西河街道胜利家园的辅助性就业技能训练室,这样的互助场景随处可见。依托当地优势汽车产业,基地引入适合残疾人参与的汽配加工辅助性就业项目,残疾人朋友在老师指导和同伴互助下,熟练掌握了汽车线束加工技能。50多岁的李大爷有重度残疾,如今他不仅能胜任日常“工作”,还主动承担后勤、卫生等辅助任务,帮“新人”快速融入;25岁的智力残疾人蓉蓉,和同样有智力障碍的姑姑一起学技能、交朋友,渐渐打开了心扉。
为精准对接需求,基地还建立 “一人一档” 服务模式,将集体培训与个性化辅导结合。从身体锻炼、生活能力培养到职业技能培训,为每位残疾人定制 “身—心—情” 综合康复方案,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基地累计服务成人智力障碍者130人次,开展心理疏导及个性化指导195人次;助力4名智力残疾人进入社会就业,直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推动20名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入驻辅助性就业基地,在劳动中重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