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制胜未来,实体经济仍是根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②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战略任务之首,彰显实体经济发展在全局中的分量。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首位,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构筑起我国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坚实底气。

为什么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我们依然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战略首位?

回顾自身发展经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创新高地”,中国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撑。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经历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之后,重建产业链何其艰难。美国近年来反复强调和推动“重新工业化”“让制造业回归”,但收效甚微。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警示我们,必须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短板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质量效益有待提升、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亟待破解。在全球竞争格局深度调整的今天,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才能增强发展韧性和后劲,应对风险挑战,为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力。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必须锚定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智能化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推动“智改数转”,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绿色化是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减排,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融合化是实体经济做强做优的重要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有助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活力,从而实现新时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举措,必须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约八成,改造提升空间巨大,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要推动传统产业固本升级;要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要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

实体经济持续壮大离不开政策护航与环境优化。各地各部门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主责主业,破除市场壁垒,落实惠企纾困举措,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市场主体,让各类经营主体轻装上阵;要强化要素保障,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广大市场主体应坚守实业初心,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勇当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实体稳则经济稳,实体强则国力强。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我国经济必将在风雨中行稳致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