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重构骨架、优化产业,成都经开区以“立园满园”激活发展动能

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蒋君芳

在一汽-大众成都经开区生产基地,机械臂交错起落,平均每56秒,就有一台新车驶下产线。今年1至9月,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经开区”)整车产量达62.35万辆,同比增长28.3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6.55万辆,同比激增249.0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生产线

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动能,与去年启动的“立园满园”行动密切相关。2024年10月,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在全市开展 “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简称“立园满园”行动),提出“一年显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的总体目标。

作为全市三大国家级园区之一,这座传统“汽车之城”以机制创新与产业重构为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将园区建设成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改革破局,为园区发展“松绑赋能”

在“一年显成效”目标中,体制机制改革被置于重要位置。

“去行政化、趋市场化”是园区管理的大势所趋。这既是适应从大规模开发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更广泛地调动市场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今年,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去行政化、趋市场化”方向,成都经开区展开一场园区管理运营模式的重构,构建起“1+3+1”管理模式——1个综合机构统筹协调,专业机构专攻“招、建、服”三大重点环节,1个专业公司负责市场化运营。

“架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服务企业发展。”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挂牌的汽车和先进制造业局、建设服务局、企业服务局,打通了招商、建设、服务的全链条,拆除了行政藩篱,使园区真正回归经济主战场。

“扩权赋能”同步推进。通过直接下沉、委托行使、驻点服务等方式,园区实现168项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围绕项目建设,我们整合了30余项高频审批事项,试点‘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制’,推动实现‘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负责人介绍。改革后,项目从拿地到动工由过去的141天压缩至40天内,落地速度全面刷新。

今年启动的万洋科技城成都智造基地项目,是成都市第一个通过容缺承诺形式办理的社会投资项目和第一个工业项目。在推行“容缺办理”机制后,时限由12个工作日精简到1日,快速跑通施工证容缺办理的全流程。项目服务提速,为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启了建设“加速度”。

产业跃迁,构建“汽车主导、多元支撑”体系

主导产业的优化调整,是“立园满园”的另一核心方向。

如何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成都经开区确立了“汽车主导、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产业真正“立”起来。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成都经开区汇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领克等整车头部企业,以及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德赛西威等50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构建起百万级整车生产平台和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面对产业变革,园区确立了“稳油强电、存增并进、整零并重”的发展思路,在巩固传统制造优势的同时,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全面转型。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实验室驶入街头。在龙泉驿区,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预约自动驾驶车辆。“很方便、很智能,反应也很迅速!”家住龙城1号小区的陈先生已成为这类服务的常客。目前,全区新导入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车型4款、累计达15款,智能网联车型渗透率达71%。

在不久前的2025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生态链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17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133.5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与此同时,一汽-大众捷达品牌焕新升级,计划明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东风集团加速导入新能源车型;亿纬锂能“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突破下线;中创新航二期开工建设……产业链上下游正实现贯通协同,推动汽车产业能级跨越提升。

“立园满园”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暨2025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生态链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在汽车产业之外,先进能源、航天装备、新材料等多元产业生态也在稳步成形。四川振兴电子信息智慧产业园年初开园,签约入驻率已超75%;西部氢能产业园作为成都“绿氢之都”的核心载体,已引入犀重汽车、亿华通等领军企业;中法成都生态园依托东安湖活力城片区,正成为全国大型演艺赛事的热门选址。

西部氢能产业园

从汽车制造优势产业到多元产业支撑有力,成都经开区在“立园满园”的推进中,正重塑产业筋骨,构筑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成都经开区 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