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卷尺”何以“立得住”

袁 媛

在广东深圳的街头巷尾,有一把特殊的“卷尺”——市民口中的“卷尺哥”,两年间带着卷尺穿梭全城,专挑公共设施的“小毛病”。路面凹坑、挡道树木、设计不合理的斜坡、随时可能掉落杂物的“危墙”,这些分散在城市角落的治理盲区,经他用镜头记录、卷尺丈量,变成了精准具体的问题线索。更让人点赞的是,但凡被他“盯上”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有的当天就能整改,平均处理时效不超过3天。这把丈量民生的“卷尺”之所以能在市民心中“立得住”,根源在于它戳中了真痛点、回应了真需求。

“卷尺哥”的走红,是市民与政府双向奔赴的治理佳话。“卷尺哥”较真而执着,紧盯城市治理的“细枝末节”,用最朴素的方式为治理精准“导航”;深圳相关部门听劝且高效,不把“挑刺”当“添乱”,而是将群众反映的“麻烦事”当作治理的“指南针”。“群众点单、部门接单、快速办单”的良性互动,让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把原本可能积累不满的民生痛点,变成了提升市民幸福感的亮点,更让治理的公信力稳稳立住。

不少党员干部爱把“问题导向”挂在嘴边,但实践中往往变形走样:有的把精力放在“表面光鲜”的形象工程上,却对群众反复提及的民生问题敷衍了事;有的把群众的合理诉求当作“找茬”,把解决问题的精力用在“堵嘴”上;还有的陷入形式主义,对着无关痛痒的表面问题大做文章,却对核心难题避而不谈。而深圳街头“立住”的卷尺恰恰说明,真问题往往并不花哨,路面平不平、出行顺不顺、设施全不全,这些问题老百姓都能看到,但基层治理者能不能广开言路,立行立改,考验的正是践行问题导向的真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在于把“闻过则喜”落到实处,这对党员干部的胸怀、责任与能力都是考验。道理人人懂得,可践行起来却殊为不易:有的人过不了“面子关”,认为批评意见等同于否定评价,一听就上火、一劝就抵触;有的人过不了“责任关”,担心整改要投入精力、增加成本,或是怕问题曝光被追责问责,便对意见“选择性失明”;有的人过不了“能力关”,即便听了意见也抓不住核心,分不清主次,整改沦为“走过场”。这难过的“三关”,本质上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是担当精神有所欠缺。作为党员干部,要明白“批评意见是最好的镜子”,群众愿意“挑刺”,说明信任政府;敢于指出问题,正是对治理的期待。要放下“官架子”,收起“玻璃心”,把“怕红脸”的心态转化为“求批评”的自觉,把群众的吐槽、建议都当作改进工作的宝贵财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卷尺哥”的尺子,测的是城市治理的精度,量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为民情怀。要始终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当作“履职清单”,把“闻过则喜”的胸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解决真问题的本领练强练硬。唯有如此,才能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凝聚治理的合力,让治理有温度、有效能,稳稳地“立在”群众心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