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朋友圈真的凉了吗”,真的与你我有关

方芷璐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近日,“没人发朋友圈了”“朋友圈真的凉了吗”等讨论层出不穷。尽管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日均仍有7.8亿用户进入到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这些数据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但公众对于朋友圈“趋冷”的感受,却很真切。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朋友圈“趋冷”,源于其功能的迭代。过去几年中,朋友圈陆续推出或优化了“分组可见”“可见范围”“置顶”等功能,用户开始主动构建“社交边界”。有人将同事、亲戚分组隔离,有人用“三天可见”保护隐私,有人通过“置顶”打造“人设朋友圈”。这些功能本为提升用户体验,却意外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便会产生“朋友圈衰落”的错觉。因此,朋友圈逐渐从“情绪出口”变为“社交管理工具”,分享的冲动自然让位于谨慎地运营。

与此同时,朋友圈用户自身在成长和变化。自2012年朋友圈正式推出以来,已经过去13个年头。当年爱晒的“社交达人”已步入中老年,经历世事学会了将情绪内化,不再遇事就在朋友圈分享或倾吐,有的则逐渐完成从“直播生活”到“沉默是金”的心态转变。“90后”“00后”过去年龄较小,因各种原因无法发朋友圈,如今反倒发得更多。当他们从学校进入职场,一下子多了特别多的微信好友,发朋友圈的习惯也有所谨慎。这种代际更迭与心态转变,让朋友圈“趋冷”成为一种生命周期现象。

此外,社交赛道的细分加速了用户分流。微信刚推出就爆火,不像微博、博客那样属于开放的舆论场,而是精准地定位在“熟人社交”的亲密地带,“人人都发朋友圈”持续多年。如今,各类各具特色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抖音用短视频重构分享逻辑,小红书吸引年轻女性,B站靠弹幕文化凝聚年轻人,朋友圈不再是唯一选择。当刷朋友圈变成“翻旧账”,而刷抖音能持续获得新刺激,用户的注意力自然转移。

尽管活跃度下降,朋友圈的价值从未消减。它就像一本日记、一本相册,记录着自己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就算朋友圈真的越来越静默了,那些曾被点赞过的美食美景、吐槽过的加班、记录过的成长与快乐,都已化作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在云端时时触发共鸣。

朋友圈“趋冷”并非社交的退场,而是你我的社交在迭代,在不同平台理性展示不同的自我,正是数字公民成长的体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