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门诊量“喜报”,刺痛了谁?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近日,一张庆祝门诊量“人数新高”的喜报,把兰州兰石医院送上舆论风口。

喜报大红背景上,金色数字格外刺眼,门诊量7577人、手术426台等数据被标注为"再创佳绩",却对公众最关心的就医体验、诊疗能力、费用合理性等问题只字未提。这种将患者痛苦与业绩喜悦捆绑的强烈反差,令人不适。

无论怎么看,生病也是与“喜”绝缘的事,医院却以人数新高自我标榜,怎能不刺痛公众神经?当门诊量数据被赤裸裸地炫耀,人们自然联想:医院是否偏离了医疗公益属性?医疗服务是否异化为冰冷的流水线作业?当医院将门诊量增长视为首要目标,甚至加大逐利倾向,压力必然传导至一线医生,小病大治、开贵药等乱象是否随之滋生?如此喜报操作,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患者日后就诊,怎能不对医院先打一个问号。事件发酵后,该医院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医院已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公众期待,这不是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次回归医疗初心的行动宣示。

有人为以营收压力太大为医院辩解。这不能成为借口。医院确实面临维持运转和提升水平的刚性支出压力,基层医疗机构尤其需要一定诊疗量维持服务能力。但问题在于:数据攀升不能盖过就医体验、诊疗质量等受众核心关切,医院不能背离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本质,一味在追求数字政绩的路上,与群众期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民生目标渐行渐远,更别说还宣传为成绩。

“门诊量喜报”争议,再次为行业敲响警钟。撤下喜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推动医疗机构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本质,考核指标要向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倾斜,让医务人员明白,医生守护的不是冷冰冰的指标,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生命。

还是那句话,无论时代怎么变,“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价值取向不会变, 医者“恻隐常怀,视患若一”的生命关怀不会变,“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衡量标准,更加不会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