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国考年龄放宽释放出什么信号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将年龄限制从过去的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博也从过去的40岁放宽至43岁。专家指出,此举既与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相呼应,也有助于吸纳更多经验丰富的人才,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国考年龄门槛的松动,是对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导向的积极回应。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 11.21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至2022年的39.72岁。可以说,随着劳动群体年龄整体上移,35岁已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职业末期”,而正成为“经验成熟期”。与此同时,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拉长、职业发展路径的多样化,也促使公共部门在选人用人时更注重实际能力,而非简单以年龄划线。

科学择才的核心,在于打破年龄枷锁,回归能力本质。放宽年龄限制,也体现了将选才标准从“年轻力壮”转向“实战能力”。30多岁群体通常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积累、更成熟的情绪管理与更深入的社会洞察,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岗位上优势明显。近年来,各地已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试点放宽年龄门槛,实践也证明,“经验型”人才在复杂工作场景中表现更为稳健。这种“能力优先”的选拔逻辑,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性职场焦虑,也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拓宽了通道。

从35岁到38岁,看似只有“三岁之变”,背后却是人才观念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报考资格的数字边界,更是重视“能力贡献”、看重“解决问题”的体现。随着人口结构持续变化与退休政策逐步推进,国考此举有望推动更多领域破除年龄歧视、回归能力本位。好的人才政策,终将是为每个人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可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