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周杰伦自曝巡演曾因恐慌发作无法上台,专家:“3步法”可快速缓解不适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近期,周杰伦在告别“嘉年华”巡演的文中提及,演唱会期间曾因恐慌发作无法上台。

恐慌发作是什么?出现时该如何应对?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心身心血管科医师叶玉,为公众带来专业解读。

不是“普通紧张”,恐慌发作伴随多种躯体症状

“临床上,恐慌发作也叫惊恐发作,属于急性焦虑发作的一种形式。”叶玉介绍,普通紧张通常有明确诱因,比如考试、演讲前,且情绪反应与诱因程度匹配,不会出现严重躯体不适;而恐慌发作的核心特点是“无特殊恐惧性处境”,患者可能在散步、工作、休息等日常场景中突然发作。

发作时,患者会经历强烈的“失控感”或“濒死感”,同时伴随多种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悸、心跳加速、胸痛、胸闷;呼吸系统则表现为呼吸困难、窒息感、过度换气;神经系统会引发头晕、头昏、站立不稳、手脚麻木或刺痛;此外还可能有出汗、颤抖、恶心、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这几招可快速识别,首次发作需先排除躯体疾病

如何快速准确判断自身或身边人是否出现恐慌发作?叶玉说,首先看发作场景与时长,如发作无明显诱因,多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10分钟内达高峰,持续不超过1小时,且发作后可自行缓解,但可能反复出现。

其次观察症状,需同时出现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躯体症状涵盖心血管、呼吸、神经等多系统不适,如心悸、窒息感、过度换气、手脚麻木等;认知症状则以“濒死感”“失控感”为核心,可能伴随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

“首次出现类似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叶玉强调,需通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躯体疾病,避免将心脏病发作等急症误判为恐慌发作;若症状频繁发作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尽快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专业帮助。

恐慌发作时别慌,“3步自救法”可快速缓解不适

若在公共场合、工作或生活中突发恐慌发作,如何自救?叶玉给出“先稳住身体,再安抚心理”的核心原则,通过3个简单步骤,打破“生理不适→心理恐惧”的恶性循环。

第一步是“4—7—8呼吸法”,这是缓解生理反应的关键。发作时,人容易因呼吸急促(过度通气)加剧头晕、手脚麻木,此时可坐在椅子上或靠墙站立,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屏住呼吸7秒后,用嘴巴缓慢呼气8秒(像吹蜡烛一样拉长呼气),连续做3—5组。“不用强迫自己‘必须平静’,专注于呼吸节奏即可。”叶玉解释,这种方法能通过延长呼气时间,降低血液中氧气浓度,快速缓解过度通气带来的不适,转移对“恐惧”的注意力。

第二步是“54321感官锚定法”,适用于感觉“周围不真实”“要失控”的情况。具体操作是依次关注身边的5种感官信息:看(说出5样东西,如桌子、时钟、手机等)、听(辨别4种声音,如空调声、呼吸声等)、触(感受3种触感,如衣服布料、椅子扶手等)、闻(察觉2种气味,如咖啡香等)、尝(感知1种味道,如薄荷糖味等)。通过连接当下环境,可打破头脑中的恐惧联想,快速拉回现实感。

第三步是“3句自我对话”,缓解心理恐惧。生理反应减轻后,可用三句话反驳“我要出事了”的灾难化想法:第一句“这是恐慌发作,不是心梗/窒息,它会在20分钟内过去”(明确客观事实);第二句“我现在的不舒服是正常反应,不用强迫自己‘不能怕’,我可以慢慢等它过去”(自我接纳);第三句“我现在在安全的地方,我可以继续呼吸,也可以等下再做其他事”(行动暗示)。

叶玉提醒,完成自救后需观察10—20分钟,若症状未缓解或有明确急症诱因,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后续调整有讲究,从工作安排到心理调节双管齐下

经历恐慌发作后,如何调整减少或预防类似情况?叶玉表示,核心是“减少诱发因素+增强心理韧性”,可从工作安排和心理调节两方面入手。

工作安排上,首先要避免任务过载,每天优先列出1—2件“核心必做事项”,不追求“完美完成所有事”;若工作量超出承受范围,及时与领导、同事沟通,明确表达“需要减少任务量”或“延长deadline”,避免硬扛。其次要优化工作环境,选择安静、舒适的空间,若可能,调整座位避开人群密集等易引发焦虑的场景。

同时要调整工作节奏,插入“休息节点”。每工作1小时至少休息10分钟,可起身走动、喝水或做深呼吸;避免连续加班,每周至少留出1天“完全不处理工作”的时间;在日程表中预留30分钟“弹性时间”,应对临时会议、紧急需求等突发状况,避免节奏被打乱引发焦虑。若公开汇报、多人会议易引发不适,可申请书面提交报告或提前准备发言稿,同时减少非必要社交活动,专注核心工作。

心理调节方面,日常可坚持“呼吸放松训练”:每天练习“4—7—8呼吸法”,睡前或晨起做10分钟“身体扫描”——从脚趾到头顶逐部位感受“是否有紧绷感”,发现紧张部位后,通过深呼吸放松,帮助熟悉“正常的身体感受”,避免误判轻微不适。还可记录“发作日记”,每次不适后记录“发作前在做什么”“出现哪些症状”“多久缓解”,坚持1—2周就能找到“专属诱发因素”,后续针对性规避,如空腹工作易心慌就随身带小零食。

认知重构也很重要,要认识到恐慌发作是身体对压力的过度反应,而非真实危险;出现“我会不会又发作”等负面想法时,用“上次发作很快过去,这次也能缓解”等温和语言反驳,避免用“我怎么这么没用”自我指责,减少心理负担。此外,可与信任的人分享感受,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生活中保证充足睡眠,每周进行2次轻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高强度运动。

叶玉强调,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状态,避免自我指责,通过持续调整逐步建立对情绪的掌控感,才能更好地恢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