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一个个“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见证着中国创新的不断突破。
宏观视野之下的国家发展,提振信心、夯实底气。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加速”转变,创新的中国不断向“新”而攀。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一项项新成就、新成果,展现硬核实力,也都在打磨科技创新这一硬核本领。科技创新之重,在于国家核心竞争力之重,一个个“飞跃”打下更坚实的“创新根基”,不断抢占创新制高点,才能在全球变局中赢得更多发展主动。
科技创新是具体而微的,普通人也能从日常感受到一连串创新带来的科技感、震动感。这些年,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高铁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创新药物惠及了更多老百姓。在四川,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低空热”新赛道加速起飞,越来越多人被空中赏四川吸引,打开假期旅行新模式。智能网联汽车可以自动泊车、穿戴登山外骨骼可以助力爬山……创新从来不是水中花、镜中月,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融进生活,落到“人”上。
科技创新的征途,从来不是坦途。科技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产业化是从10到100、1000……有的是闯无人区,有的是啃硬骨头,有的是坐“冷板凳”,没有充足的支撑,没有充分的包容,没有坚定的定力,就难以实现“前进一步”“关键一跃”。
先看全局。2021—2025,这是创新势能积累、创新生态优化、体制机制改善的五年。向“新”跨越,也是向深处、难处攻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创新链韧性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再看四川。“十四五”期间,“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国内首台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创造多项世界之最、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四川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关键技术多点突破;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布局102个重大科技项目,1.9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四川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表现“硬核”。从加大研发投入,到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再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四川科技创新的动能愈加澎湃。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面向“十五五”,应该看到,未来五年是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亟需攻坚的硬骨头、尚未打通的转化堵点、仍需深层次破藩篱的体制机制等,面对压力、不足、瓶颈,想要突破突围,唯有咬定创新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