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问政龙门阵|店招改造“断档”三月,破旧立新不能只赶“上半场”

川观新闻评论员 郭韵

日前,南充市蓬安居民华先生通过问政四川平台反映,自家商铺的店招从7月1日进行集中拆除后,至今“没有下文”。遭遇这个情况的还有磨子街整条街的商铺,生意受到不小影响。

磨子街沿街建筑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外立面瓷砖频繁脱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加之这些建筑缺乏统一物业管理与维修资金,确实有改造的必要。但是,原本旨在提升城市风貌、消除安全隐患的店招统一改造工程,却因拆除后长达三个月的“空窗期”,让南充市蓬安县磨子街的商户们叫苦不迭。这场看似寻常的城市更新,为何卡在了“最后一公里”,让惠民好事在落实过程中打了折扣?

相关部门提到了高压电线、恶劣天气等客观困难,但长达数月的“断档”表明,问题的核心在于“规划脱节”,前期筹备缺乏预判,过程沟通存在缺位,对于可能出现的施工难点和天气影响,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案和时间压缩机制,从而导致代价由无辜商户承担。

城市管理千头万绪,遭遇突发情况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能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三个月的时间里,商户们在等待,生意在无声中流失。尽管相关部门表示商户可自选店招样式,体现了灵活性,但最核心的“尽快安装”问题却迟迟未解。基层治理如同“绣花功夫”,不仅要有改造的“蓝图”,更要有落实的“细活”。如果在工程启动前,就能制定详尽的、包含明确时间节点的施工路线图,并与电力等部门提前协调,或许就能最大程度压缩“空窗期”,甚至考虑分阶段、分区域施工,减少对商户的整体影响。

事实上,类似的“整治后遗症”在全国并非个例。有的地方推进城市更新时,容易陷入“重拆除、轻保障”,只注重“拆得快、拆得净”的短期效果,却忽视了商户的实际需求和后续保障。任何民生举措,不能只做“上半场”的拆除,更要做好“下半场”的保障。

城市治理是系统工程,拆旧与立新无缝衔接,这既是对商户权益的保障,也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城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城市更宜居、让群众更舒心。拆旧店招只是第一步,只有把“立新”的工作做实、做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商户的实际损失,才能让整治和改造行动真正赢得民心。

目前,当地承诺的施工时间表已然明确,期待承诺尽快兑现,让磨子街早日恢复往日商气。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