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贯通“小初高”试点要过“公平关”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万千家庭心中的重中之重。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共8所。

什么是贯通式培养?简单来说,就是“不考试,能升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小初高12年贯通;另一种是初高中6年贯通。成都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贯通式培养改革,缓解家长和孩子的教育焦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升初的摇号、初升高的中考等关键节点如同一个个“关卡”,令学生和家长处于“阶段性”紧张状态。为能在升学中占据优势,学生们不得不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家长则四处奔波,为孩子选择学校、规划学习路径,心力交瘁。而贯通式培养,打破了这些升学壁垒,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升初摇号的不确定性和初升高的中考的竞争激烈性,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

贯通式培养不仅是升学方式的变化,更涉及课程体系的创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连贯的教育环境中学习,避免因升学导致的课程断层和重复学习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老师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这种安排,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人格形成都大有裨益。此外,贯通式培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贯通式培养是一项好的试点,但必须要过“公平关”。毋庸讳言,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考试的本质就是筛选。筛选的结果必然是有人过关、有人被淘汰。而两种贯通式培养都避免中考的检验,“直通”高中,这相较于绝大多数必须要经历中考的学生已是极大的优势。如果能切实做到报道中所介绍的“自主报名”“公开摇号”“不搞选拔掐尖”等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以及对学生和家长选择权的尊重,确实是一项值得期待的改革试点。

当然,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贯通式培养试点,体现了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培养的转变,难免会遇到挑战和问题,但已经值得给予肯定和掌声。我们也期待这一改革试点能在成都校园里开花结果,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成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