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郭韵
新学期伊始,一则关于家长出资聘请保洁打扫教室的新闻引发争议。在泸州、宜宾、成都等地,由家委会发起、家长集资请人代劳学生教室清扫的现象悄然出现。尽管所涉费用不高,但其背后所折射的劳动教育缺位、家校责任错位问题,却值得深省。
教育的本质在立德树人,劳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维护教室清洁,从抢着干到雇人干,这看似“省事”的选择,实则模糊了教育的责任边界,弱化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卫生经费应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学校是改善卫生环境的主体。家委会筹资请保洁,即便出于“好心”,也逾越了政策红线,属于不合理收费。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代劳”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体验劳动、履行责任的机会,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劳动教育绝非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塑造人格、培养担当的“硬基石”。打扫教室看似小事,却是培养学生责任心、集体观念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起点。当孩子反问“为何要动手”时,已暴露出劳动价值认知的偏差。若连最基本的清扫都要外包,劳动习惯从何养成?劳动精神又如何传承?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跑偏,更是育人理念的短视。
究其根源,“代劳”现象频发,既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呵护,也与学校在“家校共育”中的引导模糊有关。学校默许家委会越俎代庖,实则是将教育责任向外转移。教育部等多部门明令禁止家委会违规收费,地方教育部门也须加强监管,对这类行为明确叫停。同时,学校应切实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的真谛。
值得肯定的是,多地对问政四川平台反映的相关问题高度重视,泸州龙马潭区教体局要求清退费用,成都市教育局明确此类收费属不合理。这释放出鲜明信号:劳动教育不容替代,政策底线不容突破。学校当扛起主责,优化劳动课程设置,让教室清扫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家长亦需放手,鼓励孩子在挥洒汗水中锤炼品格。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