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问责已成为扎紧制度笼子、锤炼过硬作风的一把利器。然而,半月谈记者在一线采访时发现,部分地方问责、追责走偏变样,一旦出现问题,问责人、处理人成了先于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
一有问题就先“打板子”
不管是被上级部门点了名,还是被媒体、网民曝光引发舆情,不先查问题根子、找解决法子,反倒急着把“板子”打下去,拉出一长串处理名单。如此操作,似乎对上就有了“交代”,对外也能“灭火”平息舆论。但问题背后的症结,如机制卡壳、资源不足、协调不畅等,反倒借着轰轰烈烈的追责问责继续雪藏。
——不分青红皂白,先给个交代。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中部某地一个已经三审终结的案件,当事人不满法院判决结果执意赴京上访。虽然有诉访分离制度和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相关规定,但因为发生了赴京上访,相关法院工作人员为此背了处分,连当地的纪检部门都觉得“有点冤”,背后却是上级领导要“杀鸡儆猴”。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下称《规定》)再次强调,对已经复核的信访事项和已经依法终结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不进行排名、通报、考核、问责。一位有多年信访工作经验的干部表示,虽然中央已作出明确要求,但一些地方对越级访、赴京访不问有理无理,均实行一票否决,“从快从严”拿出问责措施。而当相关问责遭到当事人质疑时,上级领导就出面做工作,劝说“以大局为重”。
——看似追根溯源,实则找人背锅。某县十几年前遗留的违规占地问题被要求整改,现任干部没有推诿扯皮,而是想方设法收拾“烂摊子”,但上级相关部门了解问题后,却要追究现任干部责任。当地主官感慨:“不处理人好像形不成闭环,不给结案你怎么办?最后还得有人‘背锅’。”部分基层干部表示,拿着“现在的放大镜”找“以前的问题”,这样的问责就好比“盯着后视镜还要往前开车”。
有的地方因负面情况被曝光,不反思涉事部门工作失职,竟先责怪宣传、网信部门工作不力,仿佛出现问题是因为“删帖不力”。有的部门面对研究机构调研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先关心的不是问题真假、如何解决,而是费尽心机打探“出卖者”究竟是谁。好像“删帖及时”、拔掉反映问题的“这颗钉子”,就解决了问题本身。
——“加码”成了“决心”,“走量”成了“作为”。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强执纪督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学习教育采取“沾边政策”,把“禁止违规吃喝”等同于“吃喝违规”,把对基层干部的“问责数量”当做“执纪成果”向上级汇报,以此证明“整治决心”“积极作为”。
面对重大任务和重要改革事项时,尤其是攻坚之初,基层没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路,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失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注重对基层干部严管厚爱,避免“捏软柿子”心态作祟,拿基层干部、弱势部门“开刀”。
先找问题根,再开对症方
凡此种种,看似下大力气进行“追根溯源”,实则避重就轻、应付了事,其所追求的也不是踏踏实实“干事”,而是敷衍塞责“平事”。如此整改,看上去是“雷厉风行”,实则“头痛医脚”,只会让敢言者不敢言、干事者不敢干。不仅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败坏一方风气。
有基层干部感叹:“出现问题后,找背锅人易,找负责人难!”看不到问题,是大问题;看到问题后假装解决问题,则是更大的问题。细思上述案例,为何屡屡出现不解决问题先解决人的情况,关键不在于看不见问题,而在于问题“送上门”后,一些领导干部不想、不会解决问题。既暴露本领不足,更凸显作风不实。
当然,一些领导干部也可能有委屈,觉得网络舆情“喊打喊杀”,上级领导“催要结果”,不解决问题先解决人也属无奈。但是,纵容这种无奈长期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唯上不唯实”。
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防止小矛盾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沦为大塌方。
问题出现时,监督问责不可缺位,但必须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行政诉讼法等党纪国法规定的问责程序确定和开展,让失职失责干部被问责后口服心服。受访干部认为,要强化“一把尺子”意识,对任一部门、上下各级一视同仁,不能动辄拿基层干部当“替罪羊”;同时,要及时完善制度设计,畅通基层干群向上级部门的申诉机制,形成立体化监督和制约体系。
《规定》要求,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不得以问责代替整改,未经规定程序、事实未查清之前不对干部进行追责问责,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
真正的整改,应该是先找问题根,再开对症方。不想、不会解决问题,实际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在纠错机制和能力上的短板,导致“解决人”成了“解决问题”的挡箭牌。需要注意的是,容错纠错机制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纠错的办法和能力,容错的空间自然就会被压缩,追责问责就容易泛化、简单化,甚至出现以问责代替整改的现象。
要打破不解决问题先解决人的怪圈,党员干部得先把自己摆进去,量量作风尺子正不正,对照群众立场看看屁股歪没歪,再反思问题因何起、难题如何解。要多些“盯着问题啃硬骨头”的实招,少些“盯着人甩锅问责”的套路,求真务实解决真问题,力求整改措施见实效。
半月谈记者 韩朝阳
《半月谈》2025年第18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