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学者评|打造发展户外运动的新增长点

郑妮

“户外热”正在催生消费新风潮。据统计,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专门提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四川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备扎实的体育产业基础,正迎来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关键在于以系统性思维破解产业发展痛点,从规划、品质、产业、安全四大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让户外运动成为四川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以“无缝衔接”破局规划同质化,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当前部分地区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存在“千地一面”问题,核心症结在于规划缺乏统筹与特色挖掘。四川需以“一盘棋”思维打通规划壁垒:一方面,将户外运动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项发展规划,立足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区、川中盆地等地域差异,打造“川西登山徒步、川南骑行露营、川东休闲运动”特色板块,从源头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在城乡建设中预留运动用地,将步道、营地等设施融入城乡肌理,让户外运动与城市发展、乡村建设无缝衔接,形成“全域覆盖、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靠“软硬兼施”提升目的地品质,增强消费吸引力。高品质的户外运动体验,离不开“硬件”支撑与“软件”赋能的双重发力。硬件上,需聚焦交通“最后一公里”痛点,串联“大九寨”“大峨眉”等文旅IP,让“进得去、游得畅”成为基础保障。软件上,既搭建四川户外运动智慧平台,整合导航、救援、预订等“一键式”服务;也强化人才支撑,开展户外向导、赛事策划等技能培训,引进国际认证教练,以“智慧+专业”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借“龙头引领”延伸融合产业链,释放产业乘数效应。户外运动产业的持续增长,需依托产业链延伸与品牌赋能。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资源整合与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内容营销、社交媒体推广提升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同时,打造国际户外运动论坛、顶级赛事IP等,抢占行业话语权。更要深化“户外运动+”融合模式,推动与文旅、乡村振兴、研学的深度结合,比如开发“赛事IP+乡村旅游”产品,让户外运动既带动景区发展,也激活乡村经济,形成“一业兴、多业旺”的产业生态。同时用“安全筑基”,保障产业健康运行。

(作者系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